沟通的艺术演讲与口才

无关掌声!写在柴静《穹顶之下》800天后

2018-05-23  本文已影响3人  柚子兀

上周和某学院合作,进行2次关于当众表达演讲的直播课,为了准备当众讲话的素材,我终于一睹了《穹顶之下》!

其实早在2015年,我就对《穹顶之下》有所耳闻,时光回到那年的冬天,2015年2月28日,以雾霾为主题,柴静自费百万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问世,轰动一时。但是仅仅过了六天,《穹顶之下》完整版从各视频网站上下架,原有的链接失效。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我没有看到的原因,大多人和我一样,如果无法从主流的视频网站看到,是不会再有耐心想办法去找,即使肯定能够找到,我想这也许是柴静的无奈。

800天后的今天,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忘记了柴静,因为2015年后柴静已经鲜有露面;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忘记了《穹顶之下》,因为经过多年治理,今年冬天北京的雾霾并没有那么多; 大多数可能已经忘记了当初对柴静的指责,毕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说多了也就麻木了。

当我这周仔细观看《穹顶之下》的视频,当我这周反复阅读《穹顶之下》的文字稿,我读懂了这位看起来弱不经风但是内心坚强的女性,我读懂了这位以孩子为重的母亲的内心,我更读懂了她的思路、她的想法、她的初衷。

知道柴静这个名字,是从新闻调查开始,但是欣赏和喜欢柴静,是从上周看完《穹顶之下》开始,居说柴静出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看见》,《穹顶之下》的制作费用来自这本书的版税,我想我一定会买来看的!

在准备当众表达直播课程时,我也搜索到了一些对《穹顶之下》的负面评价甚至是围攻,这些围攻无非是从专业度、科学度方面挑出问题,然后无限放大问题的套路。

对我而言,我并不过分关心专业度的严谨,仅仅从专业纬度的批判,并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和富有人情味,同时批判好做、提出可执行的方案难做。面对肆虐的雾霾和环境问题,为何这些批判的“砖家”一直在沉默,直到柴静做为一名记者出品了《穹顶之下》后,才发生指责却没有任何建议方案提供?

如果不能用包容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穹顶之下》,未来柴静式的思考者只会越来越少…

《穹顶之下》并不是一个雾霾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多是一个科普式的作品,这个作品的价值在于引发大家的思考,引发大家对环境的关注,引发大家对这个孤独的蓝色星球的关注,而这一点才是难能可贵的价值!

这10年个人感觉是一个浮躁的10年,《穹顶之下》800天后,我们每个人在“浮躁”的基础上,又多了两个字“焦虑”。看柴静103分钟的演讲,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能够感受到每一分钟剧本的用心准备,能够感受到一个母亲在付出这么多之后,在103分钟的演讲时刻,依然用平稳的语言,把自己对雾霾的理解娓娓道来,而此时,无关正确与否,此时,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母亲的心声。

柴静,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一位普普通通的新闻工作者,普通中所透露出的感性、细腻、执着反而比名人更具光辉。

一个热点事件关注度的褪去,往往并非是得到了解决,而是出现了新的热点事件,遗忘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对我亦是如此。趁着自己未忘却时,记下这篇观后感,记下对本质追寻的内心。

如果你想看《穹顶之下》,可以私信我,《穹顶之下》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讲,对当众表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学习,不过《穹顶之下》的意义不止于此!如果对你有所启发,你也可以转发给朋友们或者自己静静思考…

这部纪录片诠释了当众讲话最核心的因素是内容,而非表情、语调、姿态、手势之类的外在,从头至尾,柴静都是安安静静地娓娓道来,内容才是演讲的关键,没有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