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了《百年孤独》
感谢这两周没有开车的日子,在公交车上听完了《百年孤独》。几年前就拿着在几年前的几年前就买了的《百年孤独》,孤独这个词汇总是有魔力的,或许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而这种差异感觉就是自己独特的那份孤独,看到书名,就像会有想买想读的冲动了。孤独前面还加了“百年”,魔力值又大大的增加。
看完后,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在豆瓣上看到一段这样的评价,我觉得比较贴切,因为百年孤独,真的不止是那么肤浅的个人感受。评价说:“百年是一人的一生,也是所有人包括地球的一生,我们这个星球就只是茫茫宇宙中孤独的一颗,所有的寻找同类的手段只是我们打发时间的多种手段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我们希望找到同类,以摆脱这与生俱来的孤独,等到找到了,才会发现孤独也一直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中。灵魂、天堂、轮回都是我们在摆脱孤独中臆想出来的词汇,心底里我们都在寻找永生,以求找到摆脱孤独的安息。而实际上,这永远也达不到,百年又百年,最后就全部毁灭吧,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无法用正常的思维来理解《百年孤独》荒诞的家族人物故事,流水般快节奏的讲述,应接不暇的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名字里面画着人物关系图,在努力着追着奔跑中的笔者的思路,已经无暇思考太多,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思考,偶或某一瞬间有点豁然开朗,茅舍顿开的觉悟,但下一分钟有绕进了流水的叙述之中。
《百年孤独》里,乌尔苏拉似乎并不孤独,“孤独并不自知的人才是正常人”,总觉得很有趣。生活被琐事主动或者被动的填满之后,人就会变得孤独并不自知,无所谓什么快不快乐,没时间向内探索。我经历过孤独,迷惘而孤独,也走进了孤独并不自知,因为每天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无所谓快不快乐,但总是比迷惘而孤独更好与这个世界相处。
孤独是什么?《百年孤独》想要表达什么?在100多年中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儿童的嬉戏、少年的懵懂、青年的狂躁、中年的多彩以及老年的宿命,最后都无一例外的走向死亡,死亡终将孤独毁灭。孤独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愚昧、落后、保守、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结局让他们毁灭的原因。马而克斯在最后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想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怆,更是一种改变自身性格和命运的希望——对拉美,对哥伦比亚,对他自身。
孤独,意味着什么,是自由也是毁灭。
理顺百年孤独的人物关系,全靠下面这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