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读书

如何成为很厉害的人

2017-02-01  本文已影响108人  馋人小博

看到“很厉害的人”,你会想到谁?

马云和王健林是我心里冒出的第一波人,因为他们太有钱了。在我心里,拥有巨额财富与很厉害是划等号的。

从小到大,“很厉害”的标准随着阅历增长一直在改变,从分数高变成了招女孩喜欢,从发育早、自己能打架到能挣钱、能当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一直想变的很厉害的梦想

我总是对“很厉害的人”心存羡慕,围着他想问出你怎么变的这么厉害的原因。而厉害的人往往都会高深的一笑,“你是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揍啊”,可我也想挨揍,挨揍完像你一样吃肉不行么?

最近看了采铜的《精进》,这本书就是告诉牛人是怎么挨揍的,然后才能吃到肉的。采铜说,想变成很厉害的人,不难,精炼起来7句话:

1.郑重的对待时间。

2.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3.即刻行动,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

4.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5.改善你的思维方式,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地方。

6.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7.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请相信自己。

如果你有兴趣,按照我的理解逐条说两句:

1.郑重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书里说,如果我想变的很厉害,那就要郑重的对待我的时间。

提到“郑重”,我们能想到什么?

升旗时对国旗行的注目礼;天安门前走过的阅兵队伍;英雄纪念碑下重温的入党誓词。那是什么状态,是一种严肃认真的,是自觉专注的状态。

对于时间,我们就应该拿出这种状态,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消极避世,既不焦虑不安,也不茫然随意。不忘初心,牢记目标,不断用目标提醒、对照自己的行为,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情,全力无保留的投入,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话好说,事难做,怎么才算把时间花在了值得做的事情上呢?我们从两个角度进行评估。

首先要看给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包括心智、情感、身体、物质等等各个方面

其次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

按照上面说的,我们大体能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分成四类:

收益大,衰减快。比如:买衣服、看电影、听相声、玩游戏、吃好吃的。

收益大,衰减慢。比如:与大牛成为朋友并进行一场头脑风暴,找到真爱,学会开车、做饭等等技能。

收益小,衰减快。比如:刷朋友圈、刷微博、刷今日头条。

收益小,衰减慢。比如:背单词、练书法、联系长时间没有联系的朋友、阅读。

日常情况下,我们总是常常关注一件事情在发生时给我们带来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少做衰减快的事情。尽量选择衰减慢的活动,不管收益大小,在时间的帮助下,收益都能累计。

在你郑重对待时间的时候,别让时间控制你。时间严格规范着我们的生活,什么时候睡觉不仅取决于有没有睡意,也取决于时钟所示的时间;什么时候吃饭不仅取决于有没有饿,也取决于有没有到“饭点”。

要自己控制好时间,别让时间赶着走,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2.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更高的标准决定了更好的选择。

比如我饿了想吃饭,如果我的标准仅仅是填饱肚子,那随便一套煎饼果子就能满足,如果我的标准在吃饱的前提下吃的干净卫生口味好,那最后吃到的肯定要比煎饼果子好了不知道几倍。

如果你想吃到好吃的,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别的事情也是一样,你对事情的标准决定过了你的选择。你付出的努力总是与你的选择相匹配。

做选择除了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外,还需要我们做到了解自己的目标以及走出身份的禁锢。

选择总需要一个远方的目标牵引着你,如果你不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找到它呢?说来也不难,回想最近一段时间,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一周、两周,一个月甚至半年。

想到了最有意义的事,再回忆一下做事过程中和完成后内心的感受,问问自己这件事为什么对自己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让你感受到了难得的愉悦,还是因为内心的平静,还是难以抑制的激动?这些最有意义的事带来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内心深处追求的东西。

为了与周围社会环境可以更好的适应,我们总会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选择。这种依据身份做出的选择可能是适应环境的,但这件事情本身却充满的局限性。因为我们的“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价值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框,限定、阻碍了我们的思考。

我们可能更多的会想“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要做什么”;更多的会想“我们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擅长做什么”;更多的会想“我现在是谁,已经是谁”,而不是“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于是虽然我们在做选择,但又好像我们只是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罢了。

最后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选择错误,甚至为了这个错误付出太多,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仍然可以重新作出选择,因为这才是人生常态。并且,重新作出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全部推倒重来,曾经的想法、选择、努力一定会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们没有必要去抹杀这些印记,而是应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某种关联,不是把“过去的我”全部抛开,而是让他在修建之后重新生长出新的枝丫。你永远不知道过去做的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怎么做出更好的选择,给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标,给事情定下更高的标准,打破身份的禁锢,并具有重头再来的勇气。

3.即刻行动,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

知乎上有一句著名的话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拖延症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严重,即使是洗碗、墩地、取快递、交水电费、买菜这样分分钟就能完成的小事,也得拖着。拖着事情不做完,最大的危害是心里不平静,会让你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应该花注意力考虑的重要事情上。即刻行动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为法则。

很多时候,人生就像创业,你自己就是创业公司的老板,你能把你的公司带到什么样的高度,全靠你的行动。但光靠即刻行动,显然动力不足。我们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这就是“精益创业”

像管创业公司一样管理自己,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最小化可行产品: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小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你的整体呈现是一个大产品,你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次项目总结、每一件完成的工作,你的每一次演讲或者发言,都是一个个的小产品。他们代表了你这家公司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根据反馈快速的迭代。反馈有三种形式:正面肯定、否定和批评、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自己的每一件小产品都要根据反馈快速迭代,特别是对于批评的反馈,我们要改变对批评的看法,把批评作为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评价”,审慎的看待批评,为了是让自己这个产品快速迭代。

第三,要勇于自我修正。产品迭代需要推倒重来的勇气,这并不容易,因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的产品敝帚自珍,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管这些曾经的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了价值。可想要走向成功,就必须克服对他们的溺爱,对他们不断的打磨。切实做到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最后,要及时复盘。复盘是我们行动中最重要的一环,复盘的时候要梳理反应链,这件事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点是什么,有助于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在今后的同类事件中,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掌控事情发展的进程。通过反思和复盘把那些原本语言无法描述的知识,用语言归纳和总结出来,而这些知识一旦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容易被重复使用和迁移到其他应用场景中。

最后总结一下,以精益创业的方式走向人生的成功,要做到四点: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即刻行动。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的审视。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克服一劳永逸的思想,及时细致的复盘,汲取教训、增长经验、提炼方法。

4.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我们日常的学习是什么样子的?

订立计划----实施学习----回顾和整理,能做到以上三步的已经是比较优秀的学习者了。可这么学习积累下的知识是不是还不知道怎么应用,而只是增加了一点点掌握知识的满足感。

更合理的学习模式应该是“建构式”的,即知识不是简单的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的构建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调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在主动目标的指引下,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每一次知识的学习,都是知识体系一次打破、丰富、重组的迭代。

而这种迭代的引领,就是向自己提问。

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提问,可以先从这个四个问题开始: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能学到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可以了解

4)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的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学习的过程是解码的过程,将新知识用旧知识解码,主要有三个路径:

1)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知道这个结果是如何得来的。比如看一篇议论文,就要去思考,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材料论据,通过什么样的推理,才使其论点成立、更够把人说服。

2)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特别是一部经典作品,往往书里的每句话都有细细咀嚼的价值。对于这样的经典,我们可以用延展的思路去想,如果我们把他放在另一个情境中,另一个问题下,是否仍然适用。如果是的话,那么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可以复用的知识或者模式。

3)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我们去接受一个新的知识,总要调用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中的知识与其对比。这种类比是一种很好的解码方法,但我们常常只注意不同知识的相似部分,因为相似意味着我们原有的知识无需改正,其画出就是我们的知识系统无法扩展,应该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不同上面。

5.改善你的思维方式,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地方

我们进步慢,有的时候不是因为方法不对,可能是思维方式压根就不对,根本看不到原来还能这样。

首先,要简化你的大脑,从输入到输出全部简化。输入部分,要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规避垃圾信息;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浪费注意力;专注在事实信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思考。在输出方面,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写作、发言都尽量去掉多余的信息。

其次,把思维转化为图像。我们的大多数思考过程都是隐蔽而不可见的,我们只在头脑中想,却很少讲他们外化出来。用画图的方式来直观表示我们的思考内容,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解答。一是图比文字更直观,让复杂关系更好显现;二是用图表示信息,分担了人脑的工作记忆负荷,可以使大脑参与更深更广的思考。类似的比如思维导图,比如饼图、柱状图。

第三,用矩阵发现思考的盲区。当我们思考一个现实场景中的问题时,如果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么可能意味着这个答案并不周密,只顾及了问题中的某个侧面或者局部。为了增强我们思考问题的周密性,采取矩阵或者清单等工具。

6.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首先,我们要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变的更好。没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天才不是天生的,我们如果想变的很优秀,就先要自己具备成长型心智。

成长型心智有什么特点呢?

成长型心智的人习惯拥抱挑战、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认为努力可以让自己活得进步、善于从批评意见中学习、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或受到激励、习惯问自己“我是否变的更好了?”“我是否赢得了更多挑战?”

如果我们还没有这些特点,那就试着向这个方向改变。

其次,要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一个人具备突出的优点,比他没有明显的弱点要重要的多。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实在太多了,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自己的弱势带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他人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来解决,但是你没有拿得出手的、显而易见的优势,有谁会愿意和你组队打怪呢?

第三,要摒弃差不多的想法,但又不是凡事都追求完美。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做到完美,必须有所取舍。利用挑战阶梯来学习,当一项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走出舒适区,进行高一档次的挑战,这样一级一级难度上去才能使技能掌握的更加熟练,才可能攀上才能的顶峰。有目标、有反馈的刻意练习。比如:谷大白话一个学中医的,没去过美国却成为了中国的美国脱口秀翻译之父,就是一步一个台阶的刻意练习成就的。

第四,努力不依靠意志力。意志力是一个神话,当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总喜欢谈论意志力的重要性,可意志力总有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绷得很紧的绳子,随时都会崩断。

如果你做一件事,先不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的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单项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的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不痛苦的坚持做下去。

如果我长期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引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7.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请相信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可以因独特走向成功,而下面这7个方法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

1)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2)质疑貌似最可行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3)屏蔽流行信息,或者旨在固定的时段接受流行信息

4)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5)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6)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7)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

看完了上面说的这些,我们最后思考一个问题,“想想五年后你会干些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是五年,因为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个阶段”,进入到下下个阶段。毕竟小学毕业以后,初中、高中才三年,大学4年,大多数上班族都会在三、四年内完成至少一次跳槽,或者从底层员工走上领导岗位,从恋爱到结婚到生孩子,也往往用不了五年。

人生有很多个五年,就在不经意之间,我们总是不断重复着之前五年一直干的事情。

怎样我们才能有所改变,改变“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人生”的现状呢,想的很多没有用,做才有用,我们不必等到一切准备好再上场,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如果真的想改变,想变的“很厉害”,不如从现在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分解到五年里,每一年干什么,每个月干什么,每天又能干点什么,定期对照完成情况,慢慢的也许我们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