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式
现在都在提‘碎片化阅读’,可我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一个不怎么好的概念。
之所以说不怎么好,是因为人在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之前,碎片化阅读只是浪费时间而已,很难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更难的是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知识越碎,整合起来就越困难,不要觉得现在积累,等多起来之后就自然会触类旁通,这基本上不可能。
阅读最为重要的元素是:书籍材料的可靠性。
首先你要确定你读到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我有一个体验就是,很多时候我打开浏览器,总是会被一些推送的无聊新闻扰乱注意力,结果导致花很多时间看那些标题吸引人的文章,可实际上点进去,就只是一篇带节奏和唱赞歌的水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有选择性的将和某些信息来源的平台保持距离。
比如知乎,里面会有很多问题,有很多人在编故事,也有些真实的故事,这些东西会严重浪费人的时间,因为故事本身没有意义,但是你会关注故事之外的东西。
比如微博,一些奇怪的热点,某某明星,某些事件。这些东西是很吸引眼球,因为人本身就止不住的看其他人的生活,人很容易不坚定,需要看看那些寻常不寻常的事件,确定自己的处境。
比如头条新闻,不关注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发的一些新闻稿,略过重点,过多的强调一些正确,含糊其辞,虽然我们都知道不对,可是也没办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是大众传媒都逃不出无意义信息泛滥的怪圈,我觉得政治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有一点就是大众的传媒更容易受资本的影响,关注点就是生意!
我们要尽量的和那些‘热’的事情保持距离,用冷静的心态去剖析热点背后的意义。当然最为重要的让自己心中安定,始终不要脱离生活的本质。
什么是生活的本质?
人不应该活在观念里,而是应该活在确实的环境里,生活的本质就是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精神充足。
生活环境就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你的身边又在发生什么。个人的精神充足就是,你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节奏,不管身边和世界在发生什么,你都有不变的精神空间。
那阅读什么,怎么阅读就很重要了。
首先确定阅读什么,我是先问自己关注什么,我要从阅读里面获取什么。
譬如我觉得就是想显得自己博学精深。
博学--这一点就必然涉及时间空间,也就是领域。确定领域,然后将知识分类,就好像你要收集资料素材时,你要先建一个空文件夹,然后再往里面填东西。
千万不要自恃聪明,认为自己可以在混乱中可以将信息分类,最开始将领域理清楚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你慢慢的摸清脉络之后,一切就都水到渠成。
那怎么往文件夹里填东西呢?怎么确定自己填的东西没错呢?
在此说说我的系统化阅读为主,碎片化阅读为辅。系统化阅读就是,确定某个主题,然后想想在这个主题里,自己最关注的问题,然后围绕着主题找资料阅读。碎片化阅读就是花少量时间随便看就行了。
主题阅读非常耗时间,就像在做研究看资料一样,我自己是从文学领域开始,主题阅读选的是推理小说。原因是我很喜欢福尔摩斯,认为推理小说特别有意思。
既然确定了主题,怎么围绕这个主题阅读呢?可以利用其他人整理的主题脉络来进行阅读,但是这样很没意思。塞林格说越私人的事情越有意思。
所以我是直接从作者本身的作品开始延伸。
比如柯南道尔在其作品里提到爱伦坡,我就去找爱伦坡的作品读,比如爱伦坡的作品提到拉布吕耶尔,我就去找拉布吕耶尔的书去看。
比如江户川乱步对坡非常推崇,我就去看江户川乱步,比如他还写到托马斯德昆西的《论谋杀》,我就去找这本书。
再比如夏尔波特莱尔视爱伦坡为同袍,两美学观点不谋而合,那我就去找夏尔波特莱尔的诗去读。
再比如爱伦坡受霍桑影响,我就去找霍桑的作品读,霍桑的文学被划为心理分析流派。我就去找心理分析流派的其它小说去读。
……在这个过程里面会发现很有有意思的事情,你会发现一个个的名字全都联系到了一起。然后每个人之间还有一些特别有趣的轶事,如果你阅历足够广,以这种方式我觉得就算是了解文学史里的有名无名作家都只是时间问题,甚至更进一步了解整个历史都只是时间问题,而且通过这一个个的人,你绝对比那些史学家要对历史了解的更深刻。
碎片化的阅读就关注社会事件就行了,现实的事情本身也是碎片化的,慢慢的你也会找到事件脉络,通过事件的表象透析本质。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
我们民国时期的作家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的有趣,而且那一段岁月和文学发展,私以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是理解中国人最好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