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石油为什么要叫“石”油,据说99%的人不知道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得益于煤炭的广泛发现,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依赖于石油的工业性开采。石油也被称为“黑金”,顾名思义,说明其蕴涵了巨大的工业、经济价值。即使在现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趋势下,石油的消耗量也是在逐渐上升的,仅2015年,中国原油年消耗量就达到5.43亿吨原油,数目惊人!
因为石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不可或缺的战备能源,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要是问为什么石油叫“石”油,恐怕除了专业人士,就没几个人知道为什么了吧?
其实,石油一词在九百多年前就出现了。相信各位一定听过沈括这个名字吧,没错就是写《梦溪笔谈》那位。公元1080年冬天,沈括巡查陕北二郎山时,看到当地居民冒着严寒,在河岸支起了一顶顶帐篷。帐篷内热气腾腾,上空黑烟缭绕,四周的积雪都已融化。
出于好奇,他进了帐篷,发现人们正在从地底下开采并燃烧一种黑色液体,该液体粘稠似胶,烧起来火很旺,当地人成为“石脂水”。
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沈括怀着极大的兴趣,考察了人们开采的“石脂水”。他看到这种黑色液体是从石头缝里溢出来的,将其命名为“石油”,并记录在《梦溪笔谈》中:
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石油”一词,首用于此,沿用至今。
其实呢,“石油”一词也有科学上的合理性,石油确实是从石头里面出来的。石油是指蕴藏在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烃类流体,主要成分是可燃烃类。
地下的岩石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没有缝隙,即使是再致密的岩石也会存在一定的孔隙空间。就拿粉笔举例,粉笔的孔隙度可达到百分之25%—35%,也就是说粉笔的储油能力可以达到其体积的25%—35%。而地下的岩石孔隙度,会随着地下情况和岩性的变化而变化,但通常可用作开采石油的岩石孔隙度能达到10%—30%,考虑到地下岩石体积的庞大基数,其中所蕴含的石油体积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啊!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岩石孔隙内都储集石油,也不是所有储集的油气都能被开采,所以我国石油储量还是很有限的,毕竟我们不是阿拉伯国家啊,不能随便找个地、打口井就出油!
好了,介绍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一定对石油有了新的认识,开采石油的人不易啊,毕竟是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