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穷更可怕的,是“心穷”。

2019-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成长补习社

平凡不配拥有梦想?

“《得了癌症,所有人都想掏空我的救命钱》”,正浏览朋友圈的文华刷到这个标题,忍不住点开了文章链接。身患淋巴癌的柱子哥,从满怀希望到放弃治疗的故事让文华感到同情。“是该为爸妈买份保险了”,文华心想。这点小小的想法还没在脑海里荡漾开,一条“追剧更新”通知又迅速地转移了文华的注意力。

上大学的时候,文华总想着以后要努力地工作,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如果有条件的话,也许继续深造。不知不觉中,文华也已经工作四年了,家人的生活没有改善多少,读研的想法也早就抛诸脑后了......

空闲的时间里,热剧、综艺、短视频、微博热搜,文华样样不落。周末聚会,逛街购物,新款iPhone,限购口红色号都让她感到满足。眼下的安逸,让文华觉得自己好像已经过着理想的生活了。只有偶尔想到家人和未来,或者月末还花呗的时候,才会感到短暂的迷茫和焦虑。不过她总能很快找到其他消遣方式转移注意力——“不去想,便不会焦虑”。

其实文华心里也知道,眼前的生活虽然华丽,却不堪一击。没有过硬本领,甚至没有积蓄的自己,承受不起任何可能发生的风险。“究竟是怎么了?以前的我也有那么多梦想,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 文华怎么也想不出答案。

“消遣时间”就能得到快乐,要吗?

先来看一组数据:

image

这组数据并不令人意外——它正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着:

“消遣时间”在成为我们的日常。不用花费什么精力,甚至不需要多动脑子,轻轻松松就能获得愉悦感,有什么不好吗?其实,我并不反对适当的娱乐,否则活得也太累了些。但我们要警惕,任凭娱乐占据所有空闲时间是十分可怕的:当我们习惯于这些 “低投入,高愉悦” 的短期刺激,就很难去做那些 “高投入,不怎么愉悦” 却长期有益的事情了。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锻炼。

生活能慢慢地越变越好,离不开我们的持续投入: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来精进专业,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拓宽眼界,通过思考来形成观点、改变思维,通过锻炼来保持健康......

但渐渐地我们都不愿意做了。

仔细想想,我们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学完一门课程了?有多少次忍受不了这些枯燥转而打开手机消遣时间呢?当别人持续地投入,一步一步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一直在消遣时间原地踏步的我们,又该找谁控诉生活不公呢。

“买买买”就能得到快乐,要吗?

近期,尼尔森公司发布了《2019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该项目针对中国18-29岁人群的负债情况进行了调研。报告显示:

也就是说,大部分年轻人每月收入的4成都要用来还款。扣除当月还清的部分,近一半人每月都是“负收入”,每月实质性负债占月收入的12.52%。借来的钱大部分被用于基本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和休闲娱乐。

总的来说,我们这届年轻人,没存款,背着债,但非常敢花钱。有人说了:没存款不要紧,我花钱我快乐。“活在当下”,“精致生活”不好吗?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将收入用于改善生活并没有错。但我们需要警惕:

我们普通人的一生,也许做不到富贵,但能做到的是: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通过理财让资产增值,通过保险转移大部分风险——可以预见的是生活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从容不迫。但“月光”甚至“负债”让这一切不可能发生。

“精致穷”的生活态度无法将我们带向值得期待的未来。

为什么我们总倾向于“活在当下”?

的确,相比于消遣时间或者消费金钱来获得当下的快乐,通过坚持学习或者坚持储蓄来改变生活,显得困难多了。为什么我们总倾向于“活在当下”?

《贫穷的本质》一书的作者对贫困人群最集中的 18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调查, 发现了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总体来说,穷人们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而不是将钱积攒起来投入到改变生活的事情中

是不是很熟悉?我们跟穷人们的生活选择并没有很大差别。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当前与对未来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即“时间矛盾”)——当前的我们是冲动的,很大程度上由感性与即时欲望支配,但当我们为将来而计划时,那种渴望的快感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种决策上的分裂有其生理基础,在我们面对当前与对未来的比较时,脑部的边缘系统(应对即刻奖励的思维)会产生运动,并影响我们的决策。

这种“时间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表现为:在今天买下想要的东西,但计划着明天将钱用在更合理的地方。在今天消遣时间,但计划着明天好好学习。等到了明天又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如何对抗“时间矛盾”?

显然,完全基于自我控制往往很难实现,否则我们也不会陷入“消遣”和“消费”的困局中了。我们可以采取这个策略:为“有益的事”设置“助推”,为“无益的事”设置“障碍”。

也就是说,要让“有益的事”更容易做,让“无益的事”更不容易做。

举个例子:

根据这个策略,可以延伸出很多办法。

我们已经了解了导致“生活停滞不前”的原因和具体行为,也确定了应对的策略,甚至想出了许多具体的办法。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改变生活的意愿,愿意做出行动并长期坚持。

“少年穷”正常,“青年穷”也可以理解,是否“中年穷”,到了老年还“穷”,要看我们的选择。

祝愿大家未来可期。

image

往期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