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01改变世界》
2022年10月,拙作《01改变世界》正式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01改变世界:计算机发展史趣谈》纵向追溯史上各代计算工具及计算思维,下册《01改变世界:计算机原理趣谈》横向解剖现代计算机实现原理。
书刚问世,从第一个字落笔算起,却已七年有余,前前后后投入了不少精力,算得上是件人生大事,趁此当口记录些碎碎念,聊作纪念。
成书之路
那是2015年的初夏,研二在读,学了近六年计算机的我翻彻干货寥寥的互联网,借遍新老校区的图书馆,满脑子仍是室友不经意间提出的「计算机如何靠0和1实现复杂功能」的灵魂叩问。在计算机领域,编程带来的快感和收益实在太大,以至于大家无暇去思考这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问题。
我深感无力,怀揣着得不到答案的失落,与更多对自己学艺不精的鄙夷,开启了独自解答的漫漫长路。
头两年的深耕孕育了四篇后来构成本书上册主体内容的重量级长文,其中最经典的《机械之美——机械时期的计算设备》一文被各路自媒体转载,被清华大学曾鸣副教授在MOOC中引用,后又应邀登载于《上海财经大学博物馆馆刊》。
这些成就少不了设计师好友S7的贡献,他绘制了大部分机械计算器核心功能的三维模型图,将先驱们晦涩难懂的手稿变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那些演示机械部件工作过程的GIF动图,十分炫酷。
我信心大增,却也倍感心累。长文长周期的更新模式既容易消磨作者的激情,也不利于保持读者粘性。第四篇文耗时足有十月之久,写完之后休息了也足有十月之久。
待到2018年夏,一个明智的决定把我引上「正途」——将长文拆成一篇篇两三千字的短文,每篇只重点介绍一种计算工具。这种做法效果显著,不到半年时间,才拆完第一篇长文,就收到了行距文化的橄榄枝。
2018年底,签约行距。
行距文化的毛晓秋老师是位经验丰富的版权经理,她循循善诱,一边给予鼓励,一边引导我整理写作大纲,形成上下两册目录的雏形——这是一份内容从散漫的网文走向正规书籍的关键一步。想出书的朋友,一定先列好目录,给自己以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2019年2月,签约人民邮电。我踏上了长达2年的创作苦旅。
和可以实时得到反馈、获取阶段性成就感的网文模式不同,写书是一段极致孤独的路。朋友圈的风景照停止更新,亲友的约饭尽数推辞。到书真正上市之前,也不好意思对外透露自己在做的事。时过境迁,市面上的同类书籍开始涌现,国内外精美的科普视频也相继问世,我像个摇着木舟的船夫,被一艘艘飞驰而过的快艇溅得一身狼狈,几度深陷自我怀疑:最终作品会不会被评为一无是处?互联网时代科普书籍的优势又在哪里?
精神上的苦闷在下册的创作期间愈演愈烈。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完成书稿,每晚深耕,一次次拒绝新婚妻子饭后散步的邀约,因为晚上前半段时间的精神比后半段好,写到睡前,夫人也懒得下楼了。后来加班多了,只得强迫自己早起,把一天中精神最好的一两个小时用来写书。
直到2021年5月交完下册书稿,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下。经过出版社17个月的加工打磨,两册一齐于2022年10月面世。收到样书的那一刻,内心不可思议的平静,因为太过熟稔,甚至没有翻看。
收获与思考
本书了却了我从小到大关于出书的心愿,尽管曾经最渴望的是出一本散文集或小说,无奈纯文学的实力够不上市场标准。而论专业水平,我在人才济济的计算机领域也并不出众。可当两者结合,却成为一种独特的优势。因此,喜欢写作却苦无成果的朋友,不妨尝试写写自己专业或其他擅长领域的内容。
本书为我的个人履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求职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它写进简历,它甚至比工作中那些正式的项目经历更引人注意。人在兜售自己时,作品是最好的代言。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只要选对方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沉下心、耐住寂寞熬出来的作品一定能闪耀它的光芒。
本书原是一份查漏补缺的学习笔记,受命运眷顾走上了出版之路。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边学边写的,我的首要目的是帮自己解惑,顺带做成了科普,因此特意倾向于课本和专业书之外的冷门知识。还有小部分内容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的系统化整理,专业书往往专注于某个特定方面,我想把这些方面串联起来,描绘计算机整体的底层逻辑。写罢,我对计算机的系统认知有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一部分落在书里,更大一部分长在心里,难以言喻。
学习是件苦乐参半的事,消化一份知识很痛苦,把消化后的知识讲述出来却很有意思。当你自认对某个知识点了如指掌,不妨尝试把它教授给他人,就很容易发现盲区。学生通过题海战术巩固的知识点,掌握最牢固的却还是老师,个中原因除了老师已钻研多年,更重要是老师背负着精准授业解惑的压力,这种压力是绝好的学习动力。书写到大半,我才听说这种自己歪打正着正在践行的方法叫费曼学习法。
然而,知识是无尽的,有时还是廉价的,真正重要的是汲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基于知识和方法所构筑的思维体系。有人大学毕业却不会使用搜索引擎,有人小学文化年过古稀还上手了智能手机,都是我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前者肚子里的知识量碾压后者,却在思维上输得一败涂地。在不明白这个道理前,我也曾在死磕知识的误区里自嗨多年,为背出磁盘容量计算公式和鼠标发明人的全名而沾沾自喜,这些零散的冷知识其实毫无价值。直到开始了科普写作,我才意识到,大部分人们所求知的东西就静静躺在图书馆或互联网的某个角落,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比起将它们记住,不如掌握快速找到它们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了上册写量子计算时提到的《诗云》),这种方法在长时间训练后不断提升,最终成为真正的学习能力。拥有这种能力,才能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中以不变应万变。书完稿不到两年,具体细节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倘若要我从零重新写一版却也问题不大,甚或会写得更好。写完书,书里的知识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因此,比起分享知识,我更希望抛砖引玉,激起读者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去揪出书里的不足。单纯读书,读者永远无法得到与作者等量的收获。
本书特点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时常让人眼花缭乱,疲于跟随。我想写些不会过时的东西,向历史追本溯源,对原理刨根问底。尽量用通俗的表达将理解计算机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解释清楚。拒绝蜻蜓点水、避重就轻式的科普,争取把计算机中那些最令人好奇的细节呈现出来。
国内市面上也有一些类似书籍,我进行了一番简单调研,总结《01改变世界》相较它们的特点。
计算机发展史方面的同类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译著《计算机发展史》内容详实,是《01改变世界》上册的重要参考材料,但表述偏专业,插图模糊,原理讲述以文字为主,不易理解。
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计算机发展简史》内容陈旧,缺少图解。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从算盘到电脑》内容浅显,图解模糊。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计算机史话》概览历史事件,无原理解析。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依次于2004和2006年出版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下册,内容详实、系统,也是《01改变世界》上册的重要参考材料,但原理介绍比较生涩难懂。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IT通史: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计算机企业商战风云》主要内容是IT行业的商战故事。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计算机史话》着重写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史,对早期计算工具介绍甚少。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图灵和ACM图灵奖:纪念图灵百年诞辰》和2014年出版的《IEEE计算机先驱奖(1980-20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发明史(第三版)》罗列了两个顶级奖项历代得主的事迹。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席卷全球的世纪波:计算机研究发展的故事》收录了几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偏文学演绎。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译著《古代计算技术:从算盘到水钟》仅90页,图文并茂,类似图书馆手册的形式,内容较浅,只涉及古代计算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译著《计算机:一部历史》行文十分另类和有趣,以讲故事为主,较少谈及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IT简史》宛如一部百度百科式的IT词典,有资料堆砌之嫌。
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数字文明:物理学和计算机》作者水平很高,侧重计算机中的物理学,阅读门槛偏高,但确实是经典好书。
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译著《计算机简史(第三版)》和电子工业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图灵宇宙:原初纪元——计算机科学发展简史》待读。
和这些书相比,《01改变世界:计算机发展史趣谈》注重历史上各阶段计算工具的底层原理剖析,内容较干,旨在梳理计算机从无到有的完整脉络,适合对「史前」计算工具实现细节感兴趣的读者。
计算机原理方面的同类书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译著《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和2018年出版的《穿越计算机的迷雾(第2版)》都是经典好书,讲透了计算机从硬件到软件的实现原理,前者内容较深,后者读起来更轻松。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译著《计算机文化(原书第15版)》内容组织偏专业,是面向从业人员的入门读物,而不是通俗科普。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译著《计算机是怎样跑起来的》是面向程序员的入门读物。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大话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底层架构原理极限剖析》354万字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写到了计算机的方方面面,内容较深,适合从业者查漏补缺时大致翻阅。
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译著《漫画计算机原理》待读。
和这些书相比,《01改变世界:计算机原理趣谈》倾向于以外行的视角看待各个细分方向的知识点,内容不深,旨在抛砖引玉,适合没有基础的读者建立对计算机整体原理的初步认识。
未来展望
「找回文字的力量」——简书早期这句直击灵魂的slogan在我心中久久回响。纵使网络上的音视频再生动,也掩盖不了文字独有的功能和魅力。系统性的学问从来无法脱离文字存在,书籍仍是承载知识和思想的主流媒介。
书上市前后,婉拒过一些再著新书的邀请。一来是工作太忙,想在业余时间多陪陪家人;二来是想精进技术,多提升自己。如日后再有机会,我还想围绕自己的专业写一些市面上没有的书,写一些更硬的干货(如链接器的设计),或更贴近生活的科普(如智能手机各项功能的实现原理),尝试更新颖的文体(如科幻和童话),也可与人合著或翻译,留下一些更有价值的文字。
致谢
感谢我的爱人,她甚至比我更为此事感到自豪,她的认同与鼓励是本书得以完成的最大保障。
感谢我的母亲,是她引导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大力支持我的写作爱好,我迄今为止乃至今后的任何成就都有她的一份功劳。
感谢从小学开始指导我写作、带我入门电脑基操的周叔,是他种下了《01改变世界》最初的种子。
感谢设计师好友S7牺牲大量业余时间为本书制作诸多精美插图,计算机先驱们晦涩的手稿在他搭建的三维模型中变得栩栩如生。
感谢在美留学的好友Yunli Shao帮忙找到大量珍贵的参考资料,满足我追根溯源的癖好。
感谢所有时常被我问得一头雾水的亲朋好友,他们在数学、电学、光学、声学、化学等众多领域为本书内容提供了专业指导。
感谢Raúl Rojas教授的慷慨分享,他的论文为祖思机一节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感谢行距文化的毛晓秋老师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让原本「自由散漫」的文字得以向合格的出版物靠拢。
最后,感谢出版社编辑老师的辛勤付出,他们的专业与严谨令人印象深刻,能有此次合作是我莫大的荣幸。
2022年11月12日 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