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读书,学会学习,思考人生
在《超薄学习》一书中,王东华教授睿智的指出:“学习是主动的,教育是被动的;学习是出自个人内在的需要,而教育则是由外界对个人施加的任务。
由于学习比教育更本质、更伟大也更人性,所以在当代国际社会,过去的那种被动的教育正在被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代替。
柏杨有一句话一针见血:“中国人爱上学,但不爱读书。”“爱上学”说明中国人希望受教育,“不爱读书”则是并没有对知识发生真正的兴趣。从这方面讲,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中国人上学是为“黄金屋”“颜如玉”,而并不是自觉地去追求真理。这样的教育在文化继承方面的功能达到了,但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功能却被大大地削弱了。”
回想学生时代的自己,是爱上学的,总希望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然而事实上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因为我并没有对学校的课本产生巨大的兴趣,更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读书。虽然我喜欢上学,但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教育,而不是在主动学习。
我要变被动为主动,我想学会主动学习,于是我找到了《学习的密码》一书。
这本书告诉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学会生存的唯一选择;健康身心、独立思想,是人生追求的两座高峰;读书人生、智慧人生、思想人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
几乎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人生需要不断增值,但并非人人都知道,我们要增什么值,如何增值。我们知道,一定的物质财富无疑是必不可少的生存保障,要提高生活水平,物质资产的确需要增值。
人生价值更要体现在精神财富即内涵上。而人的内涵建基于知识和思想。所以,人生要增值,就要为知识和思想增值,为精神财富增值。只有内涵不断增值,才能改变人生轨迹,从而提升人生高度。
写作需要以学习与思考为基础,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等于攀爬一座没有梯子的“空中楼阁”。
在书中我明白了两个概念:1学习的理由是生存。为了生存,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为了更好的生存,我们的人生需要增值,不但要在物质上增值,更要在精神上增值。
2.知识的密码是表达。写作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我喜欢用文字来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想要流畅把内心的思想表达出来,就必须不断的读书、思考,以免让自己的文字成为“无源之水”和“空中楼阁”。
我在读《好成绩是帮出来的》这本书时,书中关于“思考”的观念让我耳目一新。
“我非常珍视她的这种追根寻底的精神。我认为有无思考能力,是一个人心智健全与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衡量尺度。作为人,不同于动物,就应该有头脑,没有头脑,没有思想,是一种心智上的残疾。虽然同称之为人,但实际上是不合格的,起码是低层次的,是可悲可怜的。”
作者把有无思考能力定义为一个人心智是否健全的标志。更用“没有思想,是一种心智上的残疾”这样发人深省的话语,为不思考的人敲响了警钟。接着作者又把有头脑和没头脑的人作了对比,让我们更加清晰明了的看到善于思考而有智慧的人,在生活中是多么的游刃有余。
“有头脑者会脱离危险,他们能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社会的脉搏,即便处于扑朔迷离、纷乱杂沓的现象之中,他们依然能看清社会发展的真正流向,从而决定自己所应采取的行动。这样,他们就不会搭错车,上错船,不会受人愚弄,不会被人摆布和利用。而那些没有思想的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就好比一个闭塞山沟里的老太太,突然闯进了熙熙攘攘的大城市,摸不清东南西北,只能糊里糊涂地被人流裹挟着往前走。发现自己走错了路时,已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甚至终生无可挽回。这样的人真是比比皆是。”
作者的话让我明白:只有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有所建树。任何发现、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考。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学习各种本领取长补短,参悟各种不同的名人做事风格,为己所用。
学习,参悟,应用,让知识活起来。
一个人的知识系统,如同永不停止生长的树木,如果没有根深蒂固,就不可能枝繁叶茂,更不可能花盛果实。
所以,我们要在坚实肥沃的知识土壤之中建立根基,并不断为之施肥灌溉、芟草驱虫,让自己的知识之树生生不息、四季常青,逐渐长成参天巨木,成为栋梁之材。
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
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应是审判者,而应该是引领者。希望孩子走多远,你就应该要求自己走得更远;希望孩子攀登多高,你就应该要求自己攀登得更高!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父母“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在灵魂和精神上足以担当对孩子的引领。
想要让孩子爱上读书,学会学习,成为有思想,有能力的栋梁之材,为人父母者就要自己先去努力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