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的力量》|与其痛苦地逞强,不如幸福地示弱
有的人成天纠结于别人怎么看自己,终日谨小慎微地为各种评论而活,从来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示弱的力量》,说的是我,或许,也是你。
“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
“你是姐姐,必须让着弟弟。”
“女孩子念再多书也没用。”
“女孩子,天生学不好数理化。”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
在一个重男轻女很严重的环境中长大,我被动地听过很多遍类似的话。偏偏我不愿意做被轻视的人,我想成为父母与众不同的女儿,成为被家人认可的骄傲。
于是,零点后睡觉,六点前起床,这样固定的作息,一直贯穿我整个中学时代。那个时候,“自律”“时间管理”这些话题并不流行,我也不知道它们能带给我什么收益,我却坚持了整整六年。原因很简单:我想通过学习成绩博得父母的认可。
参加工作后,我对自己的要求达到近乎变态的地步,我不允许自己有一丝马虎、一丝拖延,不允许错一个数据、惹一次麻烦,更不允许我落后于其他同事。我甚至不允许自己有“娱乐时间”,我拼了命地为升职加薪而努力。原因也很简单,我总以为,职位提高了,老板就会对我刮目相看;工资高了、被重用了,父母自然会以我为豪。
可是,我发现,无论我付出多少,无论我挣多少钱,我始终得不到我内心渴望的“被认可”。当我终于意识到,我无法改变亲朋好友对女性普遍存在的“偏见”的时候,我再也想不到我还可以做什么。我陷入一种迷茫无助、恐慌脆弱的状态。
不仅如此,我越来越发现,这个社会处处与我做对,尤其是在我成为母亲之后,我越来越处理不好与父母、与爱人的关系,我似乎成了“公敌”。
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坚硬如铁,却也敏感脆弱。
当我因为敏感多疑而屡屡受伤的时候,我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心理类书籍中。我试图在每一本救治心灵的书中,找到自己的症状,然后对症下药,试图自我救赎。
《示弱的力量》就这样顺其自然地走进我敏感多疑的心。
《示弱的力量》是一本治愈系心灵成长书,通过“故事+鸡汤”的形式,给跌入迷茫的你,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指引。
“人生不必处处要强、处处逞强。”这句话,如当头棒喝,让我正视我敏感的源头,也尝试卸下坚硬的外壳,尝试用“柔弱”去面对家人、面对世界。
正如作者杨程程所说:“天下所有的励志书,告诉我们的都是去发现自己。”《示弱的力量》同样地指引你多关注自我价值、提升自我实力,少纠结他人评价、他人的伤害。
《示弱的力量》的作者杨程程,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是疗愈世界的新锐力量。她用波澜不惊却直达痛点的文字,引导普通人放低姿态,温柔待外界。
杨程程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实例告诉人们,与其纠结别人对自己的片面化评价和言语伤害,不如沉下心来去寻找自我价值,提升自我实力。
她更是倡导人们,放弃本能的自我防御式的反击,主动改变心智模式,主动终止伤害的恶性循环。学会示弱、敢于示弱,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去寻找幸福最美的模样。
不仅仅是杨程程倡导“示弱”,马云、笛安等名人也认可这种温柔无害的处事方式。因为“示弱”并不是软弱无能,更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一种用柔韧姿态对待坚硬世界的处世智慧。
一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逃不开男女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也势必会参与到求职、交友、求人、助人等社会交际中来。“示弱”的智慧,可以运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通过主动“示弱”,停止循环性的伤害,努力锤炼幸福的力量。
《示弱的力量》中,有一个开美容院的农村女孩的故事。
女孩经过艰苦的拼搏奋斗,终于有了自己的美容院。在一线城市买房后,女孩把辛苦半辈子的父母接到城里,和自己一起生活,想让年迈的父母享享清福。然而,事事不尽如人意,因为作息习惯等小问题就与父母处处产生矛盾。
其实,女孩和父母之间并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价值观念不一致的两代人住在一起,难免有摩擦。比如剩饭剩菜,经历过挨饿受冻年代的父母,总是舍不得倒掉剩饭剩菜。而儿女考虑更多的是健康因素,剩饭剩菜对身体有害,又不是吃不起饭,所以,每每选择站在父母的对立面,把剩饭剩菜一股脑全部倒掉。
在这件小事上,你当然可以坚持自我,“剩饭不健康,必须倒掉!”其实,你还可以笑嘻嘻地对父母说:“倒掉是挺可惜的,但是吃坏肚子又得看医生,不是又花钱,又受罪吗?”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不管是对父母,还是伴侣,先要让他们高兴,其次才是让他们在心情愉悦中接受你讲的道理。
先让他们高兴?凭什么?我们都习惯于把温柔的一面展示给外人,而把暴戾的一面展现给最亲近的人。因为我们依赖他们。我们相信不管我们怎么发脾气,家人都不会离我们而去,所以,我们越来越有恃无恐。
或许,父母并不指望你大富大贵,只是想你能给家里带来一丝欢乐。而你回到家就板着脸,一副“全世界都欠我”的表情,父母怎么会开心呢?
慢慢地,父母对你有了微言,你也越来越觉得,父母不理解你,存心刁难你,故意与你为敌。
“家是讲情的地方”,倘若,从进家门那一刻起,我们就放低姿态,报以笑脸,配合父母的生活习惯,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耐心听着他们不放心的唠叨。或许很多矛盾,自己就消失掉了。
我相信,这个社会有很多女孩子,都梦想成为一个“女强人”:有自己引以为豪的事业,有不用仰仗男人的经济实力。她们想证明自己有不逊于男人的能力,她们想借此得到父母、外界的认同。
我们总想得到他人的接纳,总想得到他人的认同,总想满足他人的期望,因此付出的代价,是无尽的惶恐、痛苦、纠缠,是对自己失去了认可和接纳。
因为他人的认同,是检验我们成绩的关键。为了实现所谓的价值,我们甚至会不切实际地“装门面”。面对完成不了的工作,我们习惯性地夸下海口,却在最后期限,茫然受挫;面对别人的求助,我们不考虑能力所及,随意地放下承诺,却在对方急需之时,面面相觑。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追求得到父母的认可、外界的认可,然而,这并不容易。慢慢地,受挫的我们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敏感的我们又把所有错归咎于自己,怪自己能力不足,怪自己不够讨喜,怪自己不够强大。我们越来越封闭自己,把自己禁锢在个人的小圈子里,不肯出来。
太过重视旁人的看法,就是给自己戴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即便旁人什么都不做,你也会将自己带入绝境。
这就像一个没有源头的怪圈,越不放过自己,越不愿意和人交往,越不和人交往,越害怕别人对我们的任何评价。如此无期限循环,直到外表坚强如铁的我们,内心敏感得一触就破,我们才开始像无头苍蝇一样寻找救赎的渠道。
“求认可欲”过强,根本原因还是我们不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不敢承认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我们都想做英雄,却不敢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正如《示弱的力量》所说,放弃过分的“求认可欲”,回归问题本质,我们必须正视我们最真实的身份——普通人,以普通人的身份,用示弱的方式,去和家人相处,和这个社会温柔相处。
《示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