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只有三五年
工作越久,越害怕自己被淘汰。时代、形势变化太快,一旦没有加强自己的成长,就害怕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工作之后,你的专业、你的能力、你的格局,显得越来越重要。
根据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那么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一个行业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就在于三到五年的时光和努力。
坚持不放弃的人永远会有机会
我本科的同学,工作已经都七年了,工作之后很努力、坚持不放弃的小伙伴,无论在哪个城市、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逐渐成长为核心人物。
小J是我本科的好闺蜜,刚毕业的时候去了家乡(三线城市)的国有银行工作。看似很好的单位,但确实一年又一年的柜台工作,看不到尽头,她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只是单调的重复,很难有进步,于是,她争取调岗位。调动无望的时候,她开始申请省里总行的借调,关注各种借调的岗位,她觉得,即使不能留在省行,最起码有了新的工作经历,能够打开眼界。一次又一次投递简历,一次又一次从家乡来省府面试,最终,工作四年之后,她得到了借调的机会。省行的工作更加忙碌,但她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走出家乡的机会,每天都主动加班加点,最终一年之后,她顺利留在了省行。工作五年,她从三线城市回到了一线城市,和同样毕业回家乡的同事相比,他们还依旧在乡镇的柜台上忙碌着,但她重新打开了自己的视野和人脉,也在今年,工作第七年,她在省府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打开了新的局面。
小C是我本科的同班同学,憨厚的他在班里并不起眼。刚毕业的时候,他考取了家乡一个小镇的选调生,回到家乡开启了公务员的生涯。工作三年之后,他遇到了新的瓶颈,没有机会回到市区,也找不到新的成长机会。于是,在调动区域无望的时候,他也关注起了省里公务员单位的借调岗位,一般借调之后是要回到原单位的,但他还是想争取出来外面走走看看,同样是一次又一次的笔试与面试,他得到了省里党校的借调机会,虽然只有一年,但他还是将自己当成了正式员工那般努力。一年之后,他又报名参加省里另一所公务员单位的考试,最后,有借调经历和基层工作经历的他,走到了面试的最后。四年多的时间,当初的选调生还在原地重复一样的工作,但他已经在省里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完成了他自己所说的“逆袭”。第六年的时候,他开始准备MPA研究生的考试,他希望能继续不一样的精彩。
太多这样的例子,一起开始工作的人还在原地徘徊犹豫,但当初行动起来的人,在每一天的积累变化当中,三五年的时光,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当然,并不是只有留在一线城市的小伙伴才有这样的机会,同样也在三线城市工作的小S,工作七年,已经是三个男孩的妈妈,但是原本在大学里就相当努力的她,如今在家乡和先生一起创业,并在业余时间做起了自媒体,将育儿心得传播给许多职场妈妈。字里行间,看到她不懈的努力,每一天都很充实,难道不是一样的精彩嘛?
往一个方向努力的人走了很远
研究生小伙伴们毕业到现在也四年了,四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坚定方向的人攒足能量,走得越来越远。
小M是我研究生时候的闺蜜,研三那一年我们一起找工作,中文专业出身的她,其实喜欢数学,于是她果断选择了去银行上班,虽然是国有银行,但并不是五大银行之一,但她还是去了,因为她想要一份能和数字打交道的工作。但由于专业原因,她一开始只能在综合部门做着行政工作,然后去了才有机会转岗,所以她抱着这份心态开始了她的银行职业生涯。工作两年之后,她还是没有得到转到业务岗位的机会,这时候银行决定成立新的金融公司,要去北京培训半年,回来岗位也不定,她想了想,争取了借调去新公司的机会,虽然看似从总公司到了小公司,但她知道肯定有转岗位的机会了。于是,努力去北京培训,学习业务知识,从头学专业知识,工作三年之后,她顺利调整了岗位,到了品牌经营的部门,如今,在复习考取经济师的路上继续走着。
和我一年毕业的小G,研二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对学术特别感兴趣,于是开启了考博的征途。往北京的高校考,并不容易,分析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之后,他决定“曲线救国”,争取直博的机会,减少一年的成本,读完博士再去北京深造。三年之后,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并申请到了社科院的博士后资格,现在成天写着论文,经营着专业自媒体平台,成为了自己一直想做的学者。
保持积累的人运气一定不会太差
一万个小时,听着似乎很久,但其实坚持下来,只有五年的时间,如果你连周末都算上,那么还不到五年,但足以让你与别人不一样,足以让你往想做的方向上推进很远。
回看我的研究生同学和本科同学,他们身上厚积薄发的积累给我的启发很大,至今工作也满了四年,深知专业性的重要,寻找到自己喜欢和适合自己的方向尤其重要。身边忙忙碌碌、浑浑噩噩的人也很多,好多人守着岗位,消磨着时间,一下子十年就过去了,然而其实人与人的差距,不需要十年才能拉开,有时候短短的三五年就可见分明。
最后说说亲爱的C先生吧,在国外读研两年,工作了三年的他,选择在第三年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花光了自己的旧金山工作的全部积蓄作学费,他这两个硕士学位都是不同专业,和本科更是转了三个方向,第四年,他只申请了三所美国高校的博士,拿到了最好的offer,于是开始了系统信息工程的博士之旅。他一直在积累,不怕走弯路,相信三五年的积累可以拿下一个领域的主要知识。这几年来,我们身边也有好多这样的伙伴,有工作三年之后申请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有从法国辗转来美国做博士后的,有读了一年博士发现不适合退学工作的,他们都在寻找自己方向上,积累着自己的能量,三五年之后就已经在想走的路上走了很远。
积累的力量能以估量,看似一天一天小小的步伐,却在三五年之后成为了一条康庄大道,一万个小时真的不多,坚持不放弃的人,运气永远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