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从这四本好书开启阅读之旅
文/爱读书的蛋
今天在我的「书友会」群里,有几位朋友发了网络上读书平台或者大咖的2018年读书书单链接,问我有没有做计划?
我回答:“做了,但做得还不够细。”
我把年前写的《2018年我的读书计划》链接发到了群里。
的确,我2018年读书计划是做了,但是还不够细,执行期间存在不确定性,其结果会大打折扣。
Kindle的一位小编相比,他的计划做得就非常好,把年度计划分解到每个月,平均每月4本,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逐个实现。
别人的好方法要虚心学习,参考他的方式,在新年的第一天,做个月度读书计划,列个书单。
01.
《这样写出好故事》
今年,我的主题学习是「写作」。
所以,关于写作的书我一共买了8本,还不包括电子书。
写作的两大关键:阅读和练习。
写作是一项技能,技能就得讲究方法,方法就必须学习。
这本书是美国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贝尔写的,他出版了20余部小说,2000年克里斯蒂小说奖得主,获奖小说《最后的证人》,《图书馆周刊》称赞其为“悬疑大师”。
好的故事往往引人入胜。
卡夫卡说:“我们应该只读那些会咬人和哲人的书,只有好故事才会折磨读者。”
会写故事,是会写作之人必须掌握的技能,而贝尔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希望从中能学到一二。

02.
《关山夺路》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三册,我已经读了《昨天的云》和《怒目少年》。
读王鼎钧先生的书,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他也是讲述故事的高手。
有人对我说过,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王鼎钧的书。除了王鼎钧回忆录,我还买了他的人生四书和作文四书。
这本书记录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历程。当时身在国民党军,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经历俘虏营训练,穿着解放军服,徒步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到上海,最终远走台湾。
王鼎钧回忆录是自传,同时也讲述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历史,有的历史在别的书中是读不到的。

03.
《芳华》
最近半个月,电影听得最多的就是《芳华》。
在各网络平台,关于写《芳华》的文章更是呈现喷发之势,不计其数。
有一天晚上在办公室加班,一位女同事过来找我借书,就聊到了《芳华》。
她特别喜欢严歌苓的小说,也读了不少。
“我建议你不要去看电影,就读小说。”她对我说
我问道:“为啥呢?可以先看电影后读小说吧。”
“电影有很多心理的转变,人物的描写很难展现出来,即使导演想竭尽全力,恐怕观众也难看懂。”她眼神很坚定的说。
“再推荐你一本她的小说,《陆犯焉识》,也拍成了电影的。”
看来《芳华》是2018年绕不过去的一本书。
我平常很少读小说,也应该读几本,就从这本开始小说之旅吧。
今晚下了单,坐等到货。

04.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在前几年已经读过,不过读的是电子版,记忆也很模糊。
随着电视热播剧《人民的名义》,让沉寂多年(1997年首次出版)的书更加红遍大江南北。
可能很多人知道这本书,但不一定知道黄仁宇先生。
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当过上尉,后来留学美国,师从余英时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尤以明史著称。
万历十五年是1587年。作者以一个年份入手,糅合经济史、政治事件分析和思想史,娓娓道来,读着让人无法自拔。

阅读,最忌讳的两点:拖延和贪多。做一个计划书单,按部就班的行进,拖延就会无影无踪。同样,计划是贪多的天敌,多读经典书,慢就是快,少就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