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身边永远都是熟面孔
一心网:对于工作的划分有很多种标准,其中一种标准叫做,对人的工作和对物的工作。
这个比较好理解,比如市场销售类型的工作,因为每天都要和客户打交道,日常工作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与人交流沟通,这就属于典型的“对人”的工作。
同样,还有一些属于对物的工作,比如很多行业的技术人员,他们每天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工作对象,是计算机、设备之类的工具,这就属于“对物”的工作。
当然了,以上我们提到的对人的工作也好,对物的工作也好,并没有说十分绝对,即不是对人的从不对物,对物的从不接触人,只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工作岗位主要应对的对象。
01
为什么说,单纯的对物工作很危险?
在最近几年的职场圈中,我们讨论的非常多的一个话题,就是人工智能来了,哪些工作最有可能先被取代。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大家是有共识的,首先就是纯粹的重复性体力劳动者。这些工作本身没有复杂的思考与创造,主要就是重复的体力执行,那么首先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威胁,这点大家有目共睹。
那么在以上这类人群率先被淘汰后,接下来面临被淘汰威胁最大的群体是谁,大家可以想想看。我们可以反向思维,站在人工智能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对于机器而言,人类的哪种行为是最难以被量化复制,并通过程序设定、大数据操盘的。毫无疑问,是感性思维与人际关系。
所以,之前很多的讨论中,关于人类感性思维创造的艺术相关从业者,属于被人工智能威胁相对较小的一个领域。同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人情世故,其实也是机器很难模拟人类行为的一个方向。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如果你的工作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与机器做交互,无论是敲代码、开机器还是操作设备,其实都是很容易通过数据记录后,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模拟的。
内向并不是职场人的最大忌讳,内向却又长期从事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岗位,才是职场的最大忌讳。它几乎意味着,你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性。
02
对于年轻人而言,哪些工作要慎重选择?
当下社会,老龄化同样是非常热门的一个关键词。
国家怕老龄化,所以抓紧时间开放了二胎政策,鼓励大家生育;城市怕老龄化,所以火急火燎搞人才新政,引导年轻人流入。那么作为年轻人,是否应该对明显偏于“老龄化”的公司和工作,有所防备呢?
这里我们就引出了一个新概念,究竟什么叫“老龄化”的公司和工作。其一,自然就是工作所处的行业属于夕阳行业,这个不必再多说;其二,就是公司已经处于发展阶段中的衰退期,这个也很好理解;而其三,就是我们今天要讲到的,工作环境中,身边是否永远都是熟面孔。
如果是80后,小的时候经历过父母或亲戚90年代末企业体制改革,下岗工人风波的朋友,应该对旧的集体制工厂企业状态有所了解。进了工厂,同样一份工种可以从上班一直干到退休,只要单位不倒闭就可以。身边的同事,熟悉简直不能再熟悉。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是知道的,企业倒闭,员工批量下岗。下岗后的工人两眼一抹黑,对于接下来该怎么走完全茫然。几乎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一个状态。原因何在,正是因为长时间不与外界沟通,身边人尽皆同行同业同岗同思维的状态。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只了解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岗位,这对于当下的这个时代而言,显然是行不通的。
03
无论职场还是人生,机会始终都在不经意间
每一个个体,其实都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他之前所有履历的集中表现。
个人如此,行业也是如此。你认识了某一个行业的某一个人,通过与他的面对面交流也好,朋友圈中的互动也好,其实都是打开了你在这一方向上的一个视角和窗口。
随着一个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如果他想要不断打破瓶颈,或许三十岁前可以通过网上寻找招聘信息,投递简历约谈面试这样的传统方式进行跳槽和前进。
但是三十岁后,往往职场人想要有明显的升级式的职场变迁,单靠网上投递简历已经不是非常合适的方式。更多,需要通过身边的人际关系来完成这件事。这也就是为什么职场中有几句话流传甚广——过了三十岁求职还需要通过招聘网站的职场人,多半是个loser。
在职场中,从基层到中层的晋升,多半和职业技能的精进以及工作态度的认真息息相关;但是从中层往高层的晋升之路,就要复杂很多。但是,其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权重,必然是非常之高的。
那么无论是职场还是人生,一些关键性的机会和转折点,就在一些不经意间你结实的人身上。但在认识他时,你或许完全不会想到,日后你和他之间会发生后续职场上的关联。
职场人的每日三省吾身,除了工作技能是否精进外,每周有没有结识新朋友,每天有没有接触新思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