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2019-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冰蓝色的太阳

执教人: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长  杜蘋

时间:10月18日下午第二节课

地点:北京

学生: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

教学过程:

师:老舍的《北平之秋》,咱们学过了,咱们是北京的孩子,所以感受应该很深。老师布置了作业,如下: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老师点评: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老师点评,“天空系列”中“高亮的天”有什么感觉呢?

生:开阔,舒适

师:看特产,有什么感觉呢?

生:北京风情浓郁 

师:和《故都的秋》和《北平之秋》在很多地方都一样

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一个任务,分析《故都的秋》品评景语、情味   

师让学生记下物象,意象,并说出区别。不同的人捕捉的天空都不一样。我们要在丰繁的物像中摸一摸它的脉动。

让学生读这篇文章的第三、四、五段。

学生读完,教师提问

师:这三段物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第三段,“破屋”“浓茶”等(略)

师:第四段?

生:槐树,落蕊

生:第五段“衰落的蝉声”(听不清了,耳麦不工作了)

师:我们同学都找出来物象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师:当我们当意象来研究时,注意修饰语。这些物象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内在的东西吗?

生:有点悲凉,按颜色排序。

老师引导学生谈物象背后的情感

生:都是秋天特有的。

师:咱们提到了“很高很高”,茶是“浓茶”“铺得满地”“处处都有”大家把这些修饰语组合一起,看这些物像有什么特征?(浓郁,饱满)

师引导学生分析观景的人具有什么特点。

生:有一点自由,孤单

师:这是现代人羡慕的慢生活,清闲的人过得散漫的日子。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郁达夫,特有的情趣,一种平民化的情味。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分析限定词背后郁达夫的审美趣味。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老师总结。把我这几个方面,可以探究作者文章脉搏的线索。

任务二,围观郁达夫的朋友圈。(朋友圈的文字是文章中的文字,这个设计真是神来之笔!佩服!佩服!)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师:这三个朋友圈分别折射了郁达夫的哪种情味?(这个提问也很好,步步深入!)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师: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这个单元里老舍,朱自清等,都有这种特点。看景语里的情味。

咱们回扣开头,这两位作家,标题相似,表现时代相似,相同的对象和季节,但情味不同,为什么这样?

师:有一条最被郁达夫看重,B浓郁饱满    老舍会说出吗?理由是什么?

师:一个是北平的主人,一个是北京的客人。老舍是主人,郁达夫是游子。大家也可以从中国士大夫对秋天的情感来欣赏。

写作任务:发一条有内涵的朋友圈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大家拿出手机开始写!(学生课堂有手机?!厉害!)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太棒了,当堂可以反馈!)

现场反馈学生作业。

《故都的秋意》课堂实录

作业:十点之前配图发,班级群集体投票。

(朋友圈的设计很巧妙,知识结构化,方法情境化,内容很有深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