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行(2.1)

2018-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BEN_fe66

早上起来喝过了两瓶红茶,脑袋也不那么疼了,这期间把昨日旅行的情况也整理了七七八八。抬手看表已经七点多,天已大亮。看了看今天的旅行计划,发现今天的参观还挺满。这是来到西藏的第2天,行程上安排了拉萨市区的参观,一方面是为了对拉萨乃至藏区的当地文化有个基础了解,不至于后面玩儿的时候太蒙圈;另一方面也是网上大家都推荐先在拉萨室内海拔不高的位置(海拔3600米左右)先适应一下,为后面珠峰的行程做准备。


布达拉宫

第一个参观的地方是布达拉宫,由于正值旅游旺季,而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了保护里面文物和建筑结构,每天限制接待人数,现在据导游介绍说是每天4000人次,而且这还要分成不同批次和时段游览,避免同一时间巨量的餐馆人数给布达拉宫带来的压力太大。 我们的导游是一位藏民大姐,普通话非常好,知识丰富。我们一行为14人的小团,在外面一边排队,导游就一边向我们普及布达拉宫的各种基本常识、历史知识。能看出来藏民对布达拉宫的深厚情感以及自豪之情。 给我的感受,布达拉宫的参观非常的丰富而充实,这就显得40分钟的限制参观时间实在太短了,许多宫殿只能一带而过的介绍。如果下次有机会再来布达拉宫,我还要再次参观。导游的讲解非常专业,从宏观的历史背景,一路讲到宫墙上的种种细节。对于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讲述的也十分有条理。我觉得历史这种东西,就是要是像这样————给人一种能看得见摸得着痕迹,感受起来就是非常好的。 对比一些国内景点,照片上的景物往往比实际的样貌更好;而布达拉宫恰恰相反,我认为再好看的照片,也难以抵挡亲身站在其脚下是所感受到的那种冲击感,也更难以形容当你亲手触摸已有千年历史的宫门传递至内心的震撼。 我们参观的时候天气并不是很好,昨晚刚刚下过雨,宫墙的颜色有些掉色。但即便这样,随手一拍的照片看起来仍旧十分震撼。


大昭寺

纵然内地的寺庙也数不胜数,但是这个却不一样。在这里,我亲眼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那种来自信徒的虔诚,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形容的。 这让我思考这些在大昭寺外磕长头的人们,他们心中的虔诚到底是什么?或许这不是你与别人的关系,甚至也不是你与自己的关系,而是你与自己心中的佛——那些神明的关系。我们常常把“信仰”和“虔诚”两个词放在一起,当然做的究竟怎么样,我们的导游说:

信或者不信,做或者不做。都在自己的内心,也要问自己的内心。

在大昭寺外,随处可见环绕大昭寺外八廓街磕长头的人。磕长头,最少为一组————一组就是十万个。我们看到的藏民,他们工作生活之余一有空就来磕,磕够了一组如果觉得不想磕了,就可以回去。如果觉得还想磕,就再来下一组。看到许多人在大昭寺门前边读这经文、边磕长头,有的手里拿着转经筒在那里摇…… 其实我看到这些心里是羡慕的,因为你能感受到他们做一件事的定力,恒心,然而却并非是执着。因为他们的眼神中透着的是心满意足而并非坚持隐忍。

放下心里的执着,却反而可以把一件事情做下去。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到的事情。

平时在城市里,我们的目的性那么强,或者说,我们活的那么用力。我们在自以为有效率的方式活的那么努力、拼命而又执着。甚至从来不曾停下想想,这是否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或者这样的行为是否真能代领我们到达我们想要的那种生活。

在深圳的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活的那么拼命而努力,我在一些朋友眼中可能某些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因为我自以为平时真的已经很努力,所以对每一分回报都那么觉得理所应当。却忘了去感激,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

深圳是一个生活十分忙碌而激烈的地方。你要比别人做的更努力,更好,才有存在下去的机会和留在这里的理由。越是靠近30岁的我,越是开始这么想————如果我不这么生活,那我为什么要留在深圳呢?抱持着这样的态度,我活得一直不放松,我的生活方式或许、一直以来太过任性而执着[^1]。

但是,在这里,看到这样的蓝天、这样的人群,以及这样的生活方式。忽然想到自己特别特别喜欢的、又不敢常常翻看的那本书————蔡崇达的《皮囊》[^2],里面有这样的话:

在我看来,生是更激烈的索取,或许太激烈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任性。

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而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

不清楚真实标准时,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可笑。


1: 贪嗔痴:执着也是贪嗔痴,对某些东西的贪爱、对身体和心理反映的贪爱、对行为的贪爱;因为各种贪爱而痴迷不拔,对贪爱的根源不懂得如理思维的愚痴;一旦受到外界干扰,无法舒畅完成,则心生嗔恼,因为常做不断,心意烦恼成嗔。这样的执着给年轻人带来的苦有多少呢?看看每年来西藏放空自己的游客就懂了。 2: 《皮囊》by蔡崇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