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7

2019-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理想主义者的日常

这段时间刷了《This is us》和《都挺好》,他们的共性是,能在孩子的身上看到深深的父母烙印,合理的,不合理的,难以磨灭...

恰逢清明,三天小长假,其实不太想回老家,期间经历了挺多纠结,还是在高铁管家告诉我抢到返程票后就尽可能不纠结了。

尽管哪怕在要回去的那一天,先生还在怂恿我别回了,我们开车去车站的路上,接到他朋友的电话,他随口一说:我是不太想回去的,老婆非要回去就回去了。

第二天去给老祖宗们扫墓,看到堂哥如期出现,每年的清明他都没有缺席过,我说,哥你也回来啦。他说对啊,无论在哪里清明还是要回来的,这是家族的惯例,规矩嘛。

不过今年嫂嫂和孩子们缺席了,往年他们一家人都是开着商务车一夫妻仨孩子一保姆的一块回乡。

可能这个惯例,这个仪式,是家族里一直传承着来的,这么多年一直影响和召唤着我们,在这样的时节里,要尽可能去探望祖辈。

这是我的先生和嫂嫂们不一定能感觉到的,这是过去的经历对未来的影响,所以不可苛责。

每年清明,大伯母几乎一晚上都在包粽子,因为大家聚在一起的第一件事是吃粽子,而每一次“中场休息”时,也都是吃粽子,粽子,变成了我们家族清明祭奠的一个符号,小辈们说大家都是奔着吃粽子来的。

另一个“规定动作”是跪拜老祖宗们,男女老少三四代人,从花甲老人到垂髫少年依次跪地叩拜三次,请老祖宗福泽。每每看到走路还不太顺溜的小朋友有模有样地祭拜,总是忍俊不禁又心生安慰。

我想每个家族、家庭,都应该有些这样的仪式,在固定的节日和时间里,共同做一件事,那是记忆,是情感,是心里头,对“家”的维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