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解
完蛋了,完蛋了,今天老师要考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了?什么,什么啊!孤什么篇,压什么倒,全什么唐啊?烦死了,净搞这有的没的东西。有什么意思啊!我早都懂了,干嘛非要背啊!你放心肯定不考。直到早读的时候我那可爱的男同桌就像有喜了一样屁颠屁颠的跑过来(说真的,看他的样子我还以为孩子是我的呢)给我说我今天考过了。考什么过,过什么了。你不会不知道吧!老师上周说这周要考背诵。我怔怔的看着他,突然想唱“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可他明明是笑着的啊……
小的时候老是抱怨为什么上学的时候老要背课文,后来稍微懂了一点当初的用意,才明白为什么要多背多看,这不仅仅是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或者是某一种特长亦或者是专门为了吃文字这碗饭。
为什么要背诵,我想大概是为了理解记忆吧。如果当时直接给我们说理解,我们会读多少遍?那读多少遍才可以理解,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称作理解,了解大意,通读课文,还是全篇翻译。那么大家扪心自问,这样真的可以理解吗?就算背诵了那又真的理解吗?不过是浅层的知道了大意罢了。或许背诵压根就不是让我们当时理解应用而是让我们以后长达一生的岁月了里慢慢理解,慢慢琢磨,仔仔细细的品尝。
为什么要背诵,如果那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我们都读俩三遍就觉得理解了,那为什么会流传下来,有那个资格吗?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回环往复的读,一遍,俩遍,三遍,十遍,百遍。可以读一辈子,理解一辈子,受用一辈子。
高考过后或许有的人能理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来之不易的喜悦;或许有人理解名落孙山的痛苦。试问我们之前可以理解吗?我们理解了吗。为什么流浪在外多年的男人在说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嚎啕大哭。
在与挚爱分别的时候,我才明白,什么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与前任相逢的时候才明白了“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失恋后才明白了“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苦涩,我们真的理解了吗。
在初中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你对你背诵的古诗词理解了吗?我会脱口而出怎么简单早都理解了这有什么难的。高中没有毕业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你对中国古诗词了解多少,我会沉吟一下,了解一点。高中毕业了以后,如果有人问我,中国诗词文化了解多少的时候,我只能微笑的告诉他我不了解。(虽然这是我的专业)为什么,因为我生怕别人问我《全唐诗》你背了多少首,了解知道体悟了多少。也生怕别人问我,,《全宋词》你读懂了多少,21116首词会背多少首。1330家词人你知道几个。这不是刁难也不是责问更不是卖弄,确确实实我们问自己一句几千个诗人词人我们知道的有一百个没有,如果现在有人问你可以说出五十位不能。几万首诗词知道的有没有一百首,会背的有没有五十首……。不用说出来也没必要让谁知道只要在心里问问自己可好。
因此我们该背背该写写不要动不动就说理解了。理解那有那么简单那有那么容易,想要理解的第一步就是先把它背下来,尤其是一些经典诗词文章,不背何以理解,不写那来体会,不用怎能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