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记|02:罗马有多远?

公元97年,也就是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的永元九年。
一位犹豫不决的汉朝人带领着他的团队,伫立在波斯湾的海滩之上。他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却必须在此刻作出一个艰难决定,而这个决定不仅意味他本人的使命是否能够完成,甚至还被认为影响了一个民族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他是史料记载中第一位抵达波斯湾的中国人,甘英。
但是此刻,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却并非他的最终目的地。他受西域都护班超派遣而来,肩负的使命是出使罗马——那个传说中的“大秦国”。
这应该是这位内陆子民第一次见到大海。
他品尝了一口波斯湾的海水,并在归国后的报告中描述了他所得到的重要知识:
途经大海,海水咸苦不可食。
他从今天新疆库车县的龟兹地区出发,经条支、安息等诸国,来到这里,他的行程即使仅仅测量直线距离都已超过3000公里以上。
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到,距离他的最终使命,他仍有一倍以上的距离需要完成;如果不通过海洋,他需要完成的陆上距离甚至可能达到两倍。


此刻,对于前途,甘英一定忧心忡忡。
而波斯湾上的安息国航海者,据后人揣测,他/他们应当是为了阻断东汉与罗马的直接贸易,保持住该国作为中间人的丰厚收益,从而欺骗这位远路而来的汉朝使者说:即使是熟练水手遇到顺风情形也需要3个月才能渡过;如果风向不对,则需要两年,所以渡海的人们一般要携带三年的口粮才能前往。
接下来,他们还为甘英讲述了与希腊神话中以歌声迷惑水手的塞壬非常接近的故事,用死亡来对他进行恐吓。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也许是因为没有带够三年的口粮,甘英选择了回头。
他因为这一决定而为后人所责。大约两千年后,康有为依旧在严厉指责他,明明有一次改变历史的机会,却并未实施。

甘英使秦654年之后,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
著名的恒罗斯之战,唐军大败。
作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麾下的一名军官,贵族子弟杜环被阿拉伯帝国军队俘虏。
长达十年的异国之旅,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开始了。
杜环曾被编入阿拉伯军队,行经今天的土库曼斯坦马雷、伊拉克库法、北非马格里布地区、耶路撒冷等地。
761年,杜环等人被准许回国。他从红海登船,途径今天的斯里兰卡等地回到广州。
归国后,杜环写了《经行记》记述这十年见闻,可惜全书今已散佚,仅存1511字。
他被认为可能是唐朝抵达西方最远的人。
但是他依然没有抵达罗马。

恒罗斯战役之后622年,公元1276年。
也就是元朝军队攻占南宋首都临安的那一年。
出生在北京的景教教士拉班·扫马及其同伴得到了忽必烈的许可,从北京出发,开始了他们与著名的马可波罗逆向而行的旅程。
这一年,扫马57岁。
他告别了曾在其中修行三十余年的北京房山十字寺,向西跋涉。
花费了四年时间,他们才终于到达今天伊朗境内的伊儿汗国首都,恰好接近1179年前那个让甘英犹豫不决的地方。
这一次,他们决定沿陆路继续向西。
但是当时的耶路撒冷已经被信奉伊斯兰教的教徒占领,导致他们的西行再次失败。
于是他们只能返回伊儿汗国,又经过11年之后,1287年,扫马作为伊儿汗国大汗阿鲁浑的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及罗马,商谈与基督教世界合作对抗穆斯林的可能性。
这一次,他终于抵达了罗马,并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同时也成为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抵达罗马的中国人。
但是他伟大旅途的一部分是一条单行线,1294年,扫马逝世于巴格达,他并没有再次返回北京。

当然,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罗马并没有那么远——约等于直飞航班10小时左右。
虽然还需要花费时间寻觅廉价机票;虽然还需要耗费精力办理申根签证;虽然还需要繁琐地开具请假证明、打印银行流水;填写大量表格,拍摄特别尺寸的免冠近照... ...
但是,和古人动辄需要几个月、几十年、甚至几世代的旅程相比,所有冗长程序不过像在吹毛求疵。






|上篇:异国记|01: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去那个国家?
|目录:异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