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
2023年10月8日 中原焦点团队 讲师13期 庞爱国 第1008天分享 本周第1次约练 总约练第661次 咨514、观110、来3、朋5、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
(一)确定问题
危机干预的第一步是要从当事人的角度,确定和理解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对很多当事人来说,他们的危机往往是由多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交织而成。危机干预者必须能设身处地地感知和理解危机情境,清晰地界定每一个问题,否则他所采用的任何措施都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在危机干预的初期,危机干预者应当以共情、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与当事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取得对方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和评价当事人有关遭遇的诱因或事件以及寻求心理帮助的动机。
需要明确的问题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何诱因?什么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然后再处理的问题是什么?是否需要家属和同事参与?有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或损伤?另外,还必须评估自杀或自伤的危险性,如有严重的自杀或他杀倾向时,可考虑就诊于精神科门诊和住院治疗。
(二)保证当事人安全
安全感对处于心理危机之中的个体来说是最核心的需要。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者要将保证当事人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将当事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帮助离开危机情境
保证安全意味着首先要保证当事人能够相对安全地脱离外界危险。如地震幸存者应离开危险的建筑,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暂时离开施暴者等。否则,当事人生命和身体的完整性尚处于风险之中,可能不会有足够的心理资源参与到心理干预过程中。因此,当危险依然存在或者还存在潜在威胁时,危机干预者必须首先聚焦于当事人的安全。
当然,对于当事人来说,不仅需要确保现实的安全,而且当事人要能够感知到自己是安全的。但是这常常会是一个问题,因为危机会导致过度警觉,经历过危机的人会预期危险,并将安全的环境也觉察为危险的环境。因此,在当事人获得安全感之前,让当事人回溯创伤过程是不妥的。在一些干预案例中,可以引导当事人关注一些有关安全保证的陈述。例如:“李娟,你现在正和我一起坐在治疗室里,你很安全”。
2.提供和保持稳定
稳定是一种持续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稳定感可使人不致因破坏性的内在或外在刺激而陷入崩溃感。应激性事件会使当事人陷入不稳定的状态,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因此,稳定化在危机干预中对当事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保持当事人生命稳定和情绪稳定两个方面。生命稳定是指一般性的生活稳定状态。对经历创伤并缺乏生命资源的人来说,首要的干预措施常常是社会工作,如保障生命安全、给幸存者提供实际的帮助、妥善安排食宿等。
在实施具体的干预措施之前,除了保持当事人的生命稳定以外,还要让当事人具备基本的心理自我平衡。这意味着有精神病急性症状、高自杀风险、严重焦虑或抑郁的人,在心理干预之前需要一些其他的干预措施,包括恰当使用药物等。
3.提供信息
及时提供关于当事人生命安全、危机事件的信息、如何正确应对应激反应的信息。以地震幸存者为例,干预者应主动提供当事人所关心的准确信息,包括地震灾害的信息、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未来可能出现的危险、当事人亲属的下落,以及有关当事人躯体治疗的信息,以弥补当事人的认知缺乏和信息不足造成的极度不安全感。
4.评估危险
对当事人的内部事件及围绕当事人的情境进行评估,例如对当事人躯体和心理安全的威胁程度、当事人失去能动性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评估的同时,要保证当事人知道代替冲动或自我毁灭性行动的解决方法。
(三)给予支持
给予支持强调干预者与当事人的沟通和交流,使当事人了解危机干预者是完全可以信任,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当然,作为处于危机情境下的当事人来说,很难轻易相信危机干预者是值得信任的人。危机干预者必须以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方式接纳当事人,无论当事人的态度如何。提供支持就是提供这样一种机会——让当事人相信“这里有一个人确实很关心我”。如当事人处于极度孤独的状态下,危机干预者可以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非常关心你的安全,我很愿意为你提供帮助,我是某某,这是我的电话号码,当你觉得无助时,可以随时联系我,好吗?”
支持技术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解决当事人当前面临的情绪危机,使当事人的情绪得以稳定,主要的方法包括:
1.核心的倾听技术
在心理救助会谈中,危机干预者首要的是给当事人以肯定、支持和保证,积极与当事人共情,耐心倾听并热情关注,真诚接纳当事人所有的心理反应;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其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认可当事人表露出的情感,建立同感,不要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
2.提供具体支持
通过语言、声调和躯体语言向当事人表达,危机工作者是以关心的、积极的、接受的、不偏不倚的态度来处理危机事件的。
例如,对于地震灾区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主要问题来自安全感的大幅降低。他们在地震期间和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一系列不良情绪和行为。其中,有些孩子会出现情感休克,其表现是发呆、反应迟钝、精神麻木、记忆丧失,甚至昏迷不醒。处理情感休克的关键是心理支持,可鼓励其宣泄,让他尽量哭出来或说出来;同时,采取接受性、鼓励性和包容性语言,例如:“你的感受我完全可以理解”、“不要怕”、“你说得很好,继续”等,一边安慰一边引导,可以适当通过轻抚身体、拥抱等方式来增加其安全感。
危机干预的前三个步骤可以归纳为倾听,即以共情、尊重、接受、不偏不倚和关心的态度进行倾听、观察、理解和作出反应。
(四)提出应对方式
第四步的目的是帮助当事人探索其可以利用的替代方法,促使当事人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以利用的应对方式,发掘积极的思维方式。
这一步是当事人和危机干预者常会忽略的一步。在多数情况下,当当事人遭受心理创伤而失去主观能动性时,思维处于混沌的状态,不能恰当地判断什么是最佳或者说更适宜的选择,有些处于危机的当事人甚至认为无路可走了。危机干预者应引导当事人认识到,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应该从多种不同途径思考和寻找变通的方式,例如:
1.环境支持
这是提供帮助的最佳资源,当事人知道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能关心自己,目标是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2.应对机制
即当事人可以用来战胜目前危机的行动、行为。
3.当事人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
可用来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减轻应激与焦虑水平。
通过从这三方面客观地评价各种可变通的应对方式,能够给感到绝望和走投无路的当事人以极大的支持。
例如,在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创伤事件发生过程中,当事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经历无法被他人理解或接纳,造成心理上的孤立和社会隔绝感。
可以让重点人群确认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如家人、朋友、同事以及社区内的相关资源等),明确自己能够从哪里得到怎样的具体帮助(如情感支持、建议或信息、物质方面等)。
再如,可以与心理危机当事人讨论:在危机发生后,你都采取了哪些方法来应对?如多跟亲友或熟悉的人待在一起、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尽量保持以往的作息时间、做一些可行且对改善现状有帮助的事等,避免不好的应对(如冲动、酗酒、自伤、自杀)。要多采用开放式提问方法,启发当事人尽可能多地想出不同的选择方案,然后再将自己想到的方案加以补充。例如:“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你是否在近期内到你的朋友家里住上一段时间,或许你可以考虑一下”。为了找到最恰当的方案,可与当事人讨论在过去类似的情境中,哪些方法是有效的。通常当事人都能从过去的经验中想出好的解决方案。
危机干预者:湘南,你说你现在害怕极了,无处可逃,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是吗?那么,你想一想,在过去,当你的丈夫威胁你要打你时,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处理的呢?
湘南:嗯,有过几次,我去找我的朋友玛丽,她是个律师,而且很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我很信任她,她会给我提供住处,但是我们很久不联系了。
危机干预者:那你看看你是否重新和她联系上,当你害怕的时候,找她倾诉,也许她在法律上也可以帮助你,可以吗?
湘南:好,我试试。
虽然有许多可变通的方式来应对当事人的危机,但危机干预工作者只需与当事人讨论其中的几种。因为处于危机之中的当事人不需要太多的选择,他们需要的是当前境遇下切实可行的选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并计划可供选择的方案应尽可能与当事人合作,最好的方案是当事人能接受的方案,而且是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干预者不能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当事人,无论这个方案多么完美。
(五)制订具体计划
危机干预的第五步是制订计划,这是从第四步直接发展而来的。危机干预工作者要与当事人共同制订行动步骤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要针对当时的具体问题以及当事人的功能水平和心理需要来制订干预计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关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危机干预的计划是限时、具体、实用和灵活可变的,并且有利于追踪随访。
一般来说,危机干预的计划应该满足以下两点:
1.确定有另外的个人、组织团体或相关机构能够提供及时的支持。
2.提供的应对机制必须是当事人现在能够采用的、具体的、积极的。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干预计划应注重切实可行,有助于当事人解决问题。干预计划可以包括当事人与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共同配合,如使用放松技术。
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干预者既要帮助当事人拟定一个短期的行动计划,以帮助其走出当前的危机;还要拟定一个长期的行动计划,培养当事人掌握更积极恰当的应对方式。
制订干预计划的关键在于让当事人感到干预者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利、独立性和自尊,让当事人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有些当事人可能并不会反对干预者决定他们应该做什么,但此时这些当事人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危机而忽略自己的能力,他们甚至会认为将计划强加给他们是应该的。让受情绪困扰的当事人接受一个善意强加给他们的计划往往很容易。因此在计划制订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当事人的控制性和自主性,让当事人将计划付诸实施的目的是恢复他们的自制能力和保证他们不依赖于干预者。
(六)获得承诺
获得承诺是帮助当事人承诺采取确定的积极的步骤,并从当事人那里得到会明确按照计划行事的保证。这是第五个步骤的自然延伸,同样,控制性和自主性问题也存在于这一过程。如果制订计划这一步完成得较好的话,则“获得承诺”这一步就比较容易。多数情况下,保证这一步比较简单,让当事人复述一下计划:“现在我们已经商讨了你计划要做什么,下一步将看你如何向他或她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请跟我讲一下你将采取哪些行动,以保证你不会大发脾气,避免危机的升级。”
这种口头概述有利于干预者把握当事人对行动计划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强化当事人的承诺。若当事人对行动计划有所误解,干预者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澄清,同时还有利于干预者对当事人进行随访。对当事人来说,作出承诺可以驱使他按行动计划去执行。
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工作者应该从当事人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然后,在检查、核实当事人行为的过程中用理解、同情和支持的方式来进行询问。也就是说,与在确定问题或其他步骤中一样,核心的倾听技术在这一步中也很重要。
危机干预的后三个步骤主要是行动。根据当事人的需要和可利用的环境支持,采取非指导性的合作的和指导性的干预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在危机干预六步法中,评估动态地贯穿于始终——即根据当事人的应对能力、危机事件的威胁程度及当事人的能动性水平,对当事人过去和现在的危机状态进行评估,就危机当事人所属何种类型作出判断。具体评估内容和方法参见第七章“心理危机的评估”。
保证危机干预六步法成功的基本要素是危机工作者和当事人之间良好的关系。相互信任的关系会让双方形成治疗同盟,当事人会积极配合干预者,从而达到更有效的干预结果。
除以上六步之外,还应该启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来自父母及其他亲人,来自老师、领导和要好的同学、朋友,来自其他方面如邻居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等。这种支持不仅包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也包括一些实质的救助行动。
一般经过4~6周的危机干预,绝大多数的危机当事者会渡过危机,情绪危机得到缓解,这时应该及时地中断干预性治疗,以减少当事人的依赖性。在结束阶段,应该注意强化新习得的应对技巧,鼓励当事人在今后面临或遭遇类似应激或挫折时,学会举一反三地应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原理来自己处理问题和危机,自己调整心理平衡,提高自我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