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日益淡漠的亲情

2021-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晨曦一滴露

    “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中年危机下,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养老危机。媒体报道的一系列问题:商家养老的坑,家庭养老的把把辛酸泪。把养老的焦虑无限放大,不惑之年的我们,已经活得举步维艰,养老问题又成为压在心头的大山一座。

      “老妈唠叨,烦;和老爸,无法交谈!”孩子也是一肚子的委屈。“你的人生都是一地鸡毛,凭什么来指点我的人生?”这是孩子对父母致命的反问。

    为什么共同生活多年的孩子和父母,成了最熟悉的“敌人”。简单一句:“时代不同,代沟过大”就淹没了十几年,共同生活,点点滴滴的印记吗?从于洁老师写的《缺失的餐桌亲情》中,也许能找到些许的答案:我们和孩子的缺交流缺时间,交流内容单一、过于功利。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在日常工作繁杂之下,有多少家庭还能全部坐在一起共用一日三餐?即使人在一起用餐,心能在一起吗?情能同频吗?

    “民以食为天”,这里的“食”是应该既指口中之食,也指心中之爱。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身体跑得太快,应该慢下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在展望未来,规划人生之余,静下心来,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细问一下: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将奔赴何方?

    特别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试问:你了解你自己吗?如果你是一个孩子,喜欢你自己这样的父母吗?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物质极度匮乏时期长大的。在成长的路上,父母忙于生计,我们在劳作中,稀里糊涂就长大了。当时艰苦的大环境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大家的物质层次,精神层次,两者相差不大。所以也不用承受攀比的压力,校园欺凌也不明显。

      而现在,“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农民工”“躺平组”,每个词语后面,代表的都是一类人的不同的阶层定位。阶层不同,三观就相差十万八千里。成年人尚且想通过努力,跨越阶层,打开人生的避雷。那么,孩子们呢?在物欲横流、焦虑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在无处安放的青春荷尔蒙趋使下,攀比、仇富,校园欺凌,等一系列问题就紧随其后了。

      所以,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厘清自己,以一种“儿童视角”来分析,看待日渐淡漠的亲情 。来感受:孩子的内心渴求什么?理想中的“家”是什么样的?理想中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亲情如一粒种子,要想让它在心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的和孩子,在每个如水的日子里,共同投入地渡过。春天,我们可以去踏青、赏花、放风筝……

夏日,我们可以去湖边捞鱼、堆沙,还可以把自己埋在沙堆里,再一次享受童年的乐趣。秋天,可以去登山,去享受登高远眺的辽阔。冬天,可以去晨跑,去感受冬日的寒意。

      节日,一家人为一顿饭菜群策群力。在饭香、菜香中,感受家的意义。

    发生冲突时,父母不要用家长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在情绪冷静时,再来理解孩子的感受,感受到孩子的渴求,也能感受自身的渴求。 同时,应该弯下腰要来,和孩子平等的分析问题。用心感受孩子内心未能满足的需求。用自己的真诚、坦荡,来感染、陪伴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慢慢成长。时刻关注,偶尔帮助,常常鼓励,也许才是父母应有的态度。

        父母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的一份好奇。特别是现在,我们和孩子中间,出现了个第三者——手机(智能产品)。我们更应该提升自己,为孩子付出有质量,孩子渴求的爱意,让孩子以亲情为根,友情为枝,在时间的见证下,在风雨的洗礼下,长成参天大树。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获得了成长,这是一个渡人渡己的过程!“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撒,不觉悲凉”!

        在培育亲情这棵大树的过程中,我们既能谋生,也能谋爱。既有柴米油盐的琐碎,也有诗和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