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有你
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写文章的,好像是参加工作之后,在车间里做团支书的那几年。那个时候厂团支部分配到车间有任务,每周须交一到两篇广播稿,车间里三块黑板的板报换一次。任务下来必须完成,就开始写些小稿子送广播室,弄点小短文,小诗歌自己出版在那几块黑板上。
每天下班铃声响过,厂播音员的声音在工厂上空响起,那些小稿件在她那甜美的声音润色下,竟有了些味道,再有同事过来夸奖几句,有了种成就感,心里美滋滋的。
有时身旁的同事问,你上学时是不是作文写的很好?从小学到高中,自己的作文好像没有被老师当范文读过,星期五下午的作文课总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最后也只能憋出几百字,草草交上作业了事。
那时喜欢看文章倒是真的。学校里没有图书室,课外书在那个年代少得可怜,班里有哪位同学有本杂志,后面有一长串的同学排队等着看,等那本书回到主人手里,已到了一两个月之后,毛了边卷了角,甚至缺皮少页了。
上班后虽然自己挣了钱,也舍不得去书店买书,在地摊上买三毛、张爱玲的书看。盗版书错别字和白字多,有时还会缺少章节,有的地方是连读带猜,才顺出一句话的意思。这样的书,也是读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结婚生子,家庭琐事一多,看书写字的事扔到了一边。等再拿起笔已经是二十年之后,儿子去上了大学,有了时间和精力,开始写点随笔。写了几本之后,写作的功夫没长,心却有些野了,不甘心这些东西就自己一个读者,就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写作APP,在里面写文并分享到朋友圈里。
微信里有一个好友祥子,和我一栋楼住着,也是我们老家村里的女婿。他爱好广泛,喜欢骑行,旅游,看书,一天他向我推荐了一个公众号,说这是咱禹城自己的纯文学公众号平台,里面的文章都是咱家乡人写的,很值得一读,你也可以给这个公众号投投稿,看能不能发表。
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史志花开,很长时间没有敢投稿,只是每天都看里面推送的文章,看到里面有程先利老师、殷堃老师这些文学前辈的名字时,对自己写的那些东西更没有了信心。
直到有一天祥子又问我投没投稿时,我老实地告诉了他。他说你试一试有什么,行就行,不行也少不了一块肉,不试永远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不是?
在他的鼓励下,我终于鼓起勇气投了一篇文章,投了之后一开始忐忑不安,几天后又变成焦急等待,每天十几次点开公众号,一次次拿自己的文章和里面的对比,越看心里越没有底气。
在焦急等待和忐忑不安中过了大概有十几天,那天我正上着班,手机响了一下,是一封邮件,打开一看,原来是孙主编给我的回复:文章已过初审,请勿他投。高兴的我差点在座位上跳起来,引得同事们都投来诧异的目光。
第二天我加了孙主编的微信,她告诉我我的那篇文章近期会在平台推出。从那天开始,每天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点开史志花开,欣赏美文的同时,也在急切盼望着自己的那篇文章快点发表。
五月十号那天早上,看到推送的竟是自己的那篇文章,习惯赖床的我一下从床上爬起来,读一遍,听一遍,再读一遍,再听一遍,从起床到吃完饭,自己也记不清听了几遍,走在上班的路上,耳边萦绕的都是李杨老师那甜美的声音。
后来在史志花开又陆续发表了几篇文章,有一天老家的一个侄子结婚,回去参加婚礼,喜宴上,一个院中姐姐看到我,从另外一个桌上跑过来,拍着我的肩说没想到你还会写文章啊!我问她怎么知道,她说你姐夫喜欢看文章,听一个朋友说这个公号挺好,就关注了,没想到那天看到了你的文章,就拿给我看,说这个人不是你娘家妹妹吗?
院中姐姐大我很多,家在另一个镇上,平时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见了面也就是问一声“什么时候回来的”和“吃了么”这种日常问候,那天却因了史志花开,我们聊了好久。
以前看作家们的文章,经常看到去ⅩⅩ采风的字眼,对采风这件事十分向往。一天孙主编在群里说要去采风,这次自己终于有了机会去体验一下采风的滋味,就赶紧报上了名。
参加了几次采风活动,群里那些熟悉的名字都对上了号:美丽优雅的孙主编,漂亮娴静的张丽,热情周到的淑青,温和内敛的爱英姐,等等等等,在史志花开结识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心里感到万分荣幸。在这个大家庭里,自己得到了很多帮助,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邢主席和程老师的小说,陈德军老师和司老师的散文,都让我受益匪浅。
现在我在省城上班,回家的时间很少,暂时没有机会参加群里的活动。每次看到老师们出去采风,自己没有时间参加时,就感到十分遗憾。和史志花开两年的朝夕相伴,她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天关注她的更新,关注朋友们的最新动态,已经是我每天的日常。
这种日常每天温暖着我,感动着我,并且也激励着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努力丰富自己,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