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

吟诵也是朗诵的一种

2019-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金卯刀8862

樊相镇中心学校 刘卫东

技巧的背后是文化

诵读型文本教学初探笔记

一.前言

“语用型文本”“主题型文本”“写作型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活跃度最高的文本类型,是课堂教学的“常式”。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本类型可以包打天下,文本特征千变万化,学生需求千变万化,所以课堂教学也必然千变万化。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是胸有韬略的,在“常式”之外,他还有清醒的“变式”的意识。只有“常式”和“变式”的灵活组合,才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灵动的变通之美。不仅是“变式”,就连“常式”也是可以继续被开发的,是应该持续生长的。

二.特质

“诵读型文本”就是以“诵读”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这种课堂的教学手段相对简约,其呈现状态也相对简洁——就是各种各样形式的诵读组合,以“诵读”为抓手,以“诵读”为推进器。“诵读训练”本身就是教学目标或者教学目标之一。总之,这种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目标是在诵读中自然达成的。

三.诵读与朗读之别

朗读是将文字用清晰响亮的声音念出声即可;而诵读则要求将文字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出来。朗读的主要任务是传情达意,对于声音的要求除字音标准外,接近生活、接近自然本色;而诵读的声音要求更风格化、情感化甚至是戏剧化,讲究形体、手势、表情、眼神的和谐统一。相对说朗读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偏重理解;而诵读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教育活动,侧重欣赏,更具艺术性。

散文诗歌等情感体验强烈的文本适合诵读型文本处理,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等比较倾向于客观理性的文本是不太适合做诵读型文本处理。

首先,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式。由于汉语语音对发展人的语言能力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在诵读中通过眼睛输入文字经由大脑短暂品析后,就会用声音传递出刹那间心眼接触文字所生发出来感受;同时诵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默读,有利于学生把文本的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习得语言。

其次诵读也是培养悟性的有形支架。学生在诵读中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能将文字背后的意境、言外之意和情感复活,能促进学生对文字的领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如:在《卖油翁》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悟身为平民的卖油翁面对陈康肃的心境,要引导学生诵读人物对话:(公)“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无他,但手熟尔。”(公)“尔安敢轻吾射!”(翁)“以我酌油知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提醒学生读出问号、叹号与句号的不同语气,再读出人物的心理及对话的神情,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体悟到卖油翁面对达官显贵的云淡风轻和率性纯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卖油翁的“有意思”。

四.技巧

诵读型文本要上得好,关键是“诵读法”和其他方法的融合要自然无痕,要巧妙得体。这里边的技巧就是“渗透”——在诵读中渗透理解,渗透点拨,在诵读中实现自然升华。诵读是“表”,思维的渐进和情感的提升是“里”。

教师充分研读文本,在确定文本为“诵读型文本”之后,整堂课的设计便主要围绕着诵读活动展开,而且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贯穿课堂的始终。在这种课型之中,教师设计的诵读活动并不是盲目的、毫无目的的,而是要能够巧妙地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渗透到诵读活动之中,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实现教学目的:或体会文章主旨,进行情感熏陶;或体味文章语言,进行语用训练。

诵读贯穿一堂课的始终,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

诵读型文本要出新,关键是“诵读脚本”要巧妙设计,“诵读形式”要大胆创新。

“诵读型文本”的操作和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也是不错的选择。

诵读不能为了读而读,一定最后要落点到教学主旨的实现上。

诵读型文本的课堂设计一定要高度重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依据原文本创造性地设计诵读脚本。

二是重视诵读的层次性阶梯性和形式的丰富性。

三是巧妙把诵读和其他教学法相融。

四是至始至终关注诵读的向心力——主旨实现。

五.结语

把文本处理成为诵读型文本,是一种极俭省极聚焦的教材处理方法,它更要求老师要“舍得”——繁冗删尽,目标纯粹,手法天然,点石成金,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