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姓名知识

2022-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止沙

历史悠久的好处就是万物皆学问。 比如中国的姓名。       

            “姓”来自母系。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好、嫪等。

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

                  氏来自父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做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比如古代传说中的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越人氏等等。

汉代以后,姓氏合一。

              名是名,字是字

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均为美玉,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雅号各抒其志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一些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墨客,往往热衷于以住地或志趣等为自己取号。由于别号是本人所起,不像姓名受到家族、行辈等限制,因此“号无定法”,可以抒发个人的志趣情怀,以“自鸣其志”。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等就是为了表达超俗脱凡的志趣。

            商人取名用干支

            汉人盛行取单名

商王命名,直至亡国之君纣(帝辛),均以干支中的一个字作为名号,如天乙、太丁、外丙、中壬……这种以甲、乙、丙、丁等为名号的商王有三十一人之多。这种天干地支数可能是他们的生日,也可能是他们的去世日。

汉代人取名洋溢着昂扬自信的进取精神,西汉时期时期,“奉世”“定国”“广汉”“辟疆”一类的人名颇为流行,以“勇”“武”“霸”“起”“雄”等字为名的也很多。

东汉以后,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儒家崇尚的忠、孝、礼、义等观念广为传播。以这些字为名字的现象也广为盛行。

进入东汉,特别是三国和魏晋时期,单名十分盛行,绝大多数人名均用一个字,特别突出的是三国时一大批人名,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孙权、周瑜、鲁肃…

避讳是单名盛行的主要原因。秦汉以来避讳制度越来越严密,人们要回避更改的文字越来越多,为了减少讳字,当时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是大量采用单名和使用冷僻字取名。

避讳,大致上可分为国讳和家讳。国讳,是指皇帝、皇后以及皇族的名讳是举国共避的,又称“圣讳”“皇讳”“公讳”。家讳,是指家族内部长辈的名讳。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改音等。在所有避讳中,以帝王名字的避讳最常见,也最为重要。一旦犯讳,臣民将身罹大祸。

          唐代人名爱称排行

          宋代起名以老为美

唐代以后,人们多以行第相称。行第,本指家族内子弟的排行次第,即按同祖父的兄弟或同曾祖父的兄弟排行,民间称之为“大排行”。

宫廷之中即以排行相称,如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建成称大郎,李世民称二郎。帝王之家如此,公卿间也以排行相呼,玄宗时的权臣李林甫被人呼作十郎。朝廷官场有此种做法,排行之称便逐渐通行于社会,尤以文人之间最为流行。文人间特别喜爱称呼别人的排行,如杜甫称杜二,孟浩然称孟六,元稹称元九,王维称王十三,李白称李十六,白居易称白二十二……

宋人取名的一个特点是喜欢使用“老”“父”“翁”一类表示年长老迈的字作为人名,既说明当时人们企慕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也流露出以老为美的社会风气,与宋代社会优礼老人不无关系。因此,许多人在取名上故作老气横秋之态,如撰写《东京梦华录》的孟元老,以“老”字命名;史学家、撰写《三朝北盟会编》的徐梦萃,字商老,以“老”字为字;理学家朱熹号遁翁,以“翁”字为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百家姓》何人所写

宋人王明清《玉照新志》书中推测,《百家姓》为宋初浙江钱塘一位老儒所编。《百家姓》以赵姓居首,是因为北宋皇帝姓赵,被尊为国姓,理所当然列于诸姓之首。其次为钱姓,是因为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前后有吴越王钱镠与其孙钱弘俶。第三为孙姓,则是因为钱弘俶的正妃姓孙。第四是李姓,因为南唐国王为李姓之故。第二句“周吴郑王”,也是根据吴越王钱镠以下历代妃子们的姓氏而定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