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
对于泰山的了解,来自于学生时期所学的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从此对于泰山的憧憬在我年轻的心间荡漾开来,如今虽然鬓角白发悄然而生,可是对于它的神往却随着人生历练之增反而更加深切了。曾经多少次对自己说: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攀登泰山!
不想机会很快就来了,单位里面组织攀登泰山活动,我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加了,并且提前从百度上下载了有关资料携带身边。
由于路程的关系,我们前一天傍晚5点半就乘坐大巴出发了。一路漫长旅程不谈,直到次日凌晨(2009年4月17日)1点50分才入住泰安当地旅馆。有人开玩笑道:干脆直接去爬山看日出吧。
虽然休息得很晚,但是大家还是醒得比较早,9点多我们就集合好了等待出发。可能由于前几天山东中北部地区遭遇暴雨的缘故,虽然天气已经放晴,但依旧觉得空气有些潮湿。我们的住宿地距离山脚下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车程,所以很快就来到的天外村登山入口处。
导游首先介绍了线路概况:天外村—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如果徒步登山,共计6000多级台阶,大约需要4小时多,考虑到时间问题,我们首先乘坐景区中巴沿着盘山公路上到了中天门。导游征求大家意见,乘缆车直达南天门还是直接登山(约3000多级台阶,耗时预计2小时),除了一位女同胞外其余人员都选择了后者,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依据组织原则办事,少数服从多数。
登上没有多少台阶,拐过一个弯,迎面看到了“迎天”门,透过门望去,南天门隐约可见,彷佛居于天际中一般。我的心间不由得升腾起一股勇气来:我能行。
继续向上,很快就发现沿途石刻随处可见,从过去的文人骚客当代名流大家,不可胜数。字迹有的古朴凝重,有的隽秀飘逸,更有一个“如”字别具一格,似鼠类兔,激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有的靠近路边,触手可及,有的高居石顶,只能远望。题字内容几乎都是对于泰山的溢美之词,有直抒胸臆的:“天下第一名山”“雄关五岳” “五岳之尊”;有描绘沿途景色的:“月色泉声”“松云绝壁”“风涛云鹤”;有抒发感慨的:“发育万物 俊极于天” “大好河山”等等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随处可见的题字)
拐过云步桥,右侧一个题有篆书“五大夫松”的石坊吸引住我的目光。传说(其实《史记》有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谁知后世讹为五株,清朝年间有人因此补植五株松树,现存二株。不过我只看到了一颗,虬枝拳曲,苍劲古拙,乍看类似黄山的迎客松(我没有到过黄山,只是依据电视等媒介画面推测),怀疑被人为修剪过了。返程途中再读携带资料时才得知五松亭旁还有乾隆皇帝御制的《咏五大夫松》摩刻,可惜当时我没有注意到。
五大夫松之一
在松树前留影之后我们继续攀行,回头望去,已有部分人员被抛在了后头。抬头向上遥望,只见两山对峙,万仞中鸟道百折,南天门依旧彷佛空中楼阁一样远不可及。于是大伙儿鼓足干劲,互相鼓励着向上。不一会就看到了一处相对平坦的场地,摆放着几张石桌和一些石凳,游客们零星坐着。这时队伍中有人提出“休息一下吧”,我虽然丝毫不累但是也已开始经微微渗汗,于是和大家一道停了下来。领导买来西瓜,大家共同分食,好似品尝绝品佳贡一般,人人嘴边嗤嗤有声。无意间我注意到一块标有“泰山女儿茶”的招牌被随意地搁在一旁。
(眺望南天门:照片上部中央红色建筑)短暂休息之后,我们三四个男生(请允许我年轻一回)先行出发。沿途崖壁上不时生出一簇簇的枝条,枝条上面开满了很多黄色的小花,据说是迎春花,偶尔还可以看到有一些紫色小花,零散分布在树根之间,下面望上去,映照着如洗蓝天,宛如一副多彩图画。
“啊,好漂亮”,队伍中一人突然喊了起来。顺着他的方向往后看去,只见泰安笼罩在一片雾霭之中,阳光普照,云蒸霞蔚,若隐若现。回首往路边一瞧,原来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到了十八盘。
十八盘是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00余级,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仰视天门,盘路陡绝,恰似天门云梯。稍事小憩后,我和一位兄弟率先出发。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因此我俩谨遵导游提示“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两双眼睛紧盯着台阶,嘴里计算着着台阶数量“一、二、三、……”专心致志地奋力地不停抬高自己的身躯向着更高一级台阶前进。一对挑工并排走在我们前面,其中一位挑工卷着裤腿,露出一段小腿,肌肉凸现,出奇的粗,被抬的是一个不很小的女孩,怡然自得地享受着。或许她确实太小,但是对于登山,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只要条件许可,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双脚一步步爬上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登顶成功的乐趣。
一口气爬了最后一段近400级台阶(可惜由于太激动,具体数字忘记了)后,终于到达南天门。这时才发现已经有两位同事捷足先登,获得了冠亚军,我一看时间,从中天门攀登起耗时正好100分钟,因此只能屈居季军(为了充分发挥啊Q精神,我自封为老年组冠军)。
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我深情触摸着她,彷佛可以感受到一种久远凝香的历史气息。穿过南天门,就来到天街,自崖边放眼望去,云开雾散,不远处的泰安市的高楼清晰可见。回望十八盘,恰如云梯倒挂。
(一览众山小) (俯瞰南天门)
大家都跟上来之后我们一起来到了摩崖石刻面前,它是泰山最大规模的石刻群,右侧为宋代,中间为唐代,左侧为清代(面对石刻,下同)。尤其唐玄宗的石刻,刻写于1200多年前,碑文系唐玄宗撰文并书写,记述了封禅告祭的由来,歌颂了唐初五位帝王的功绩,全文1008字,书法遒劲婉润,端严浑厚,是我国帝王摩崖石刻中的杰作。反思我们如今总是反对在景点随意刻画,可是我常想,如果没有这些古人题字留诗,包括泰山在内的很多景点之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又如何体现呢。我们有时候也反对着浮夸作秀的形象工程,比如树碑立传,但是试想,如果没有某些帝王好大喜功留下的N多浩荡工程,我们又如何能够更深刻了解过去的那一段历史呢,毕竟凡事大都具有两面性。
(石刻--金色为唐玄宗石刻)
沿着摩崖石刻群的左侧向上,就是泰山最高峰:玉皇顶。“泰山极顶1545米”的石碑赫然树立在玉皇庙天井空地上。很多人纷纷摄影留念,我同样拍了一张之后发现一侧孤零零树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古登封台”。我立刻意识到这就是古代帝王登封泰山设坛祭天之处,于是毫不吝啬地将它拍摄下来。转过天井来到背后,泰山群峰历历在目。情不自禁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我们不是应该也具有这样的一种远大志向,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拥有这样的气魄。
(孔子小天下处)这一刻,我登上了泰山之巅。
今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还会再登泰山。
2009-4-21
关联文章
《黄山》 《登峨眉之巅》 《玉龙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