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记》【第2季】菩提树下简书·道学

《晨读记》(28): 听钟未眠客

2017-12-19  本文已影响35人  大观学园
南屏晚钟图

文/霞客

        今晨读了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主要写的是羁旅思乡之情。

        夜幕降临,停泊在淮河边的一座“孤驿”里,看见眼前“浩浩风波起,冥冥日沉夕”的壮阔景象,人们都在回家,雁子都在归巢,自己却还在到处漂泊。于是便“独夜忆秦关”——只有孤独的自己,在这孤独的夜里,住在一处孤独的驿站里,孤独的思念着自己的故乡长安了。更兼夜半钟声悠悠飘来,更是令人不胜凄凉,终究夜不能寐,成了一位“听钟未眠客”。

        羁旅之思,时常成为诗歌的主题,不足为奇。然而这里最令我触动称奇的,竟是忽然发现这“钟”声,隐隐深有神韵。这钟声似乎飘荡在整部的唐诗里,然后便一直飘满了之后神州的千年历史,最后是要一直飘到今天无数读者的灵魂深处。

      “稳隐香台夜,钟声彻九天”,那是初唐卢照邻笔下开启一个盛世天唐的洪大钟声;还有曾任盱眙县尉的常建,他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可谓清幽之至;而最经典的,莫过于张继的那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面还刚读了韦应物的“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开篇便是“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孟浩然在香山上“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李白则在春天回到山里时告诉孟浩然,自己也在“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晚唐的杜牧,也在回忆着甘露寺“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的浩阔气象;马戴送僧人时“钟声催野饭,秋色落寒潮”;元稹“南堤衰柳意,西寺晚钟声”;宋代释宗盛也有偈曰:“钟声清,鼓声响,早晚相闻休妄想”;陈寅恪在《忆故居》里首先回忆起的,便是故乡的钟声——“渺渺钟声自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看来这位民国大师不止饱受了经史子集的启迪,还从小被钟声熏染着长大……

        要细数下去,这样的诗句还不胜枚举。连我以前看过的金庸武侠里,都少不了钟声。《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杀伐之气太重,结果被关在少林寺的一口枯井里,每日聆听晨钟暮鼓,这才终究生起了忏悔之心。《笑傲江湖》里的“魔教圣姑”任盈盈也是杀伐之气太重,也被关在少林寺里每日接受晨钟暮鼓的洗礼,便多少看淡了一些人世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最令我震撼的,还是我们师父的诗句: “洪声震法界,法音传十方”(《钟楼》)、“法钟法鼓清污邪”(《龙泉寺》),真个一语惊天人,竟将“钟声”的洪大内涵揭示到了如此闻所未闻的高度,和如此透彻通明的成度。这里的钟声便远远不再只是钟声,那钟声里更是暗蕴了无量神佛与浩荡光明,正在天地间震慑邪魔,清扫污浊,唤醒众生,解救众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总把最盛大最庄重最神圣最美妙的音乐,把正气激荡、传播真理的声音,美称为“洪钟大吕”。而在西方,那同样是神圣的教堂里传出来的象征真理之所在的神圣之音。最典型的便是《巴黎圣母院》里那位“敲钟人”,看上去形象丑陋,地位卑微,其实却是人世间真正的爱与美、光明与希望的所在。

        现在的中国,现在的社会,人们已经远离钟声了。人们淹没在了疯狂喧嚣的摇滚乐里,淹没在了无处不在的“主旋律”里,淹没在了五花八门的谬论邪说里。人们已经很难再静下心来,去静静聆听那流淌在历史长河里的,静静的钟声。

      如此看来,殊胜庄严、神圣悠远的“钟声”为何而来,为谁而来?只为唤醒和解救“众生”而来。所以听到钟声,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升起清净之心、殊胜之心、庄严之心、神圣之心、悠远之心、思乡之心。特别是思乡之心,从本诗的韦应物,直到千年之后的陈寅恪,堪称经典。

        然而表面的思乡之情,却是由灵魂更深处的返本归真之心而来。尘世的家乡,只是尘世生命的表面来源,天国的仙乡,才是尘世生命的真正家乡。

        最后作诗一首,以寄世人——

      《漫谈钟声》: 大唐洪钟响千年,大道天音正在传。几人能解其中意,几人能醒把家还?

2017.12.19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