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中国的失败》读书笔记
作者:邹樘
第一章 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则与美国的中国政策的格局
1899年9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发布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声明。声明要求各国正式保证对它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通商关税不得加以干涉,在支付码头税和铁路运输费方面准予各国商人以均等的待遇。
要求平等的贸易机会和反对垄断的传统早在美国革命以前就存在了。尊重中国主权完整的原则表达了美国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立场。
不诉诸武力的外交政策。美国主要通过发送外交照会,发表正式声明,或要求各国签署书面协议的形式使这些原则被接受。
1941年7月,日本占领了南印度支那,美国对日本实行全面的石油禁运。美国的主要目的是阻止日本更深入的向东南亚推进。对日的石油禁运从实质上来说是直接的捍卫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间接的捍卫美国在欧洲的利益的措施。
美日谈判中,美国坚持实行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的原则,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公众舆论当时对日本抱有强烈的敌意。爆发的太平洋战争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传统模式的自然结局。
1931年至1937年期间,美国官员的对华政策始终未有改变。
直到1940年,德国在荷兰和法国的胜利及英国险遭失败在美国制造了一种严重的危机感,使美国极为震惊的从传统的孤立主义中醒来。
1940年9月,德意日缔结了三方条约。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的政策是,只要日本在远东的行动不会对欧洲的战争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美国就避免对日作战。
不使用武力捍卫美国在华利益的政策仅仅推迟了战争的爆发,但它没有避免战争。
第二章 美国的观念与中国的现实
美国遵循了一条拖住中国的政策,以便在共同作战的努力中,最大限度的利用中国的军事潜力和地理上的战略位置。
为了在远东建立战后的政治秩序,采取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并给予“四大国”之一的待遇。
美国为了扭转中国在军事上即将崩溃的形式并最大限度的利用中国的军事潜力,极力阻止国民党政府向共产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充分利用共产党的力量和根据地,并最终使国民党和共产党团结起来,建立联合政府。
美国错误估计了苏联的意图,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做出错误的判断。
军事目标是至高无上的目标,美国军事行动中的政治含义便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
军事上的考虑在迫使美国采取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错误的低估中国在共同对日作战中可能做出的贡献,过分恐惧中国与日本会单独和谈。国民党政府积极培植并利用了这种希望与恐惧,将它作为使美国让步的杠杆。
美国的战略计划中,中国的首要贡献是提供空军基地来阻截并消灭日本的船队。美国希望利用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
在战争初期的两年半的时间内,史迪威将军所担负的主要使命是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只要继续参战就会拖住相当多的日军,否则这些军队会被用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会对盟国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至少知道雅尔塔会议之前,美国并未打算或者认为有必要在战后的任何时间内在欧洲保留它的军队。
孙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但国民党政府一直未能使这一纲要付诸实施。国民党政府未能改革土地所有权、减租、制止高利贷,这就使它脱离了农民。
国民党的“训政”是教育人民、使人民对建立宪法民主有思想准备的一种暂时性的措施。然而国民党政府实际上的发展趋势却是巩固党的专政,使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
蒋介石从未能够建立一个团结的党和高效率的政府。
中日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国民党政府,最终被认为是致命的打击。极大地摧毁了国民党的军队。使共产党有机会在中国最重要的地区扩大他们的控制。极大地削弱了曾经是国民党政府坚定的和有力的支持者-上层阶级,为中产阶级脱离政府创造了条件。
蒋介石把部下对他个人的忠诚,而不是作战能力作为决定装备和给养的分配、提级和晋升的最重要的标准。
中国共产党利用了被日军击败的国民党军队留下的政治和军事真空。共产党的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军队进入这些地区,建立地方政府,组织人民参加民兵和群众组织。利用有利时机开始执行减租减息的纲领。
中日战争不仅削弱了沦陷区的绅士们的势力,而且损伤了实业家、工业家和金融家的元气,使中产阶级脱离了国民党政府。
通货膨胀对薪水阶级的打击最大,他们的储蓄被一扫而光,处于贫困的地位。中产阶级日益加剧的不满情绪和对政府的离心倾向通过小党派和政治组织反映出来,许多无党派的知识分子也表达了这种情绪。
第三章 外交行动和军事战略
1943年1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一个条约,放弃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其他特权。美国还说服英国也采取类似的行动。
联合国宪章规定中国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仅仅是取得了一种名义上的地位,而没有掌握实权。
把中国作为空军基地的设想和利用中国拖住日本军队的希望构成了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的基础。
航程达1500海里的B29轰炸机使马里亚纳群岛有了新的意义。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了在华东的攻势,桂林的主要空军基地受到威胁。此后的五个月,中国作为主要作战基地的价值逐渐化为乌有。
在开罗会议后,美国就逐步放弃了把中国作为主要作战基地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确定了太平洋进行跳岛进攻战术以击败日本的战略。
第八章 赫尔利纲领逐步走向失败
国民党法币和伪币之间的汇率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定下来,后来汇率定为二百伪元比一元法币,这个汇率过高了。收复区的人民突然发现他们自己一贫如洗。
不可驾驭的通货膨胀、广泛蔓延的失业、食品短缺、在许多地方有时还有饥荒。振兴国民政府是不能用军事援助和外交支持来解决的问题。
毛的策略是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派”。“中间”势力包括控制某些地区或统帅军队的省级的权势人物。
斯大林支持和平统一中国的政策并不意味着他将全心全意支持国民党、拒绝援助中国共产党人,并不意味着他将协助国民党在中国建立政权并“无条件地”支持美国政策。
苏联对国民党在满洲重建政权设置了障碍,从而有利于中共对满洲的渗透。苏联还允许中共得到缴获的日本的武器弹药。苏联从满洲搬走了大量的工业设施并努力使国民政府作出进一步的经济妥协。
苏联当局一方面阻挠国民党接管满洲的尝试,另一方面又采取了帮助中共扩大它对满洲的控制,以当地征召新兵的方式加强其军队和取得缴获的日本枪支弹药的行动步骤。10万名中共士兵通过满洲港口,包括烟台的海路进入满洲。他们是作为手无寸铁的“平民”而来的,而不久就被苏联红军缴获或日本交出的枪支弹药全部装备起来。
赫尔利错误的根源是他未能掌握苏联对华政策的复杂性,未能对它的暂时现象与实质加以区别。苏联的对华政策反映了民族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利益的冲突,这一政策的根本是与国民党敌对,支持共产党。
但是三个因素使苏联政策出现支持国民党和对中共漠不关心的假象。一是苏联对国民政府政治上的生命力的过高估计和相应对中共力量的过低估计。二是苏联愿意与国民政府达成谅解或做一笔交易,这将有利于苏联的直接的民族利益。从长远的观点看,作为扩张主义大国和国际共产主义中心的苏联有一个虚弱的中国当它的邻居是符合它的利益的。三是对美国采取反动行动的忧虑。以提出苏联不干涉的可能性来防止美国大规模的军事干涉。
第九章 马歇尔的对华政策-设计的过程与决策
马歇尔没有采用武装干涉中国的方法。(美国的传统观点,与冷战相反)
基于一种广泛的、共同的看法,即认为美国的在华利益不值得诉诸战争。
不进行武装干涉的决策,与以下因素相关:第一,对中共的性质与意图的估计错误;第二,国民政府的无能及它顽固拒绝美国劝告的态度;第三,美国对欧洲共产主义势力日益发展所感到的焦虑与美苏之间日益剧烈的争吵。
苏联不直接支持中共一事被认为是个重要的理由,使美国排除了直接的军事干涉行动。
美国现有兵力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员的背景。
马歇尔将军比任何人更清楚军事上的弱点带给美国政策上的局限性。要给人家颜色看就必须有能耐。美国本土只有1又1/3个师。
美国受到苏联的不干涉政策的影响,并为苏联可能有的对抗性干涉的恐惧所左右。
中共军队在苏联的准许下,获取了大批满洲日军的军火武器,已被大大的加强。由于苏联当局的巧妙的、不显眼的协助,由于苏联人策略的阻碍了国民党人对这个地区的接收,中共终于把它的统治扩展到满洲绝大部分地区。
中国没有可用的的力量能够以武力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你只好采取谈判的方法。(艾奇逊)
由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的弱点和共产党人所享有的公众的支持,马歇尔所赞同的国共两党间的政治军事解决方案完全有可能变得对中共有利。根据拟议中的宪法精神得到的宣传和组织活动的自由权利,中共可用伸展出去夺取中央政权。
马歇尔说:中共无疑地认为他们将在政治上获胜。他们觉得国民党只不过是层薄冰,那下面的群众基础几乎等于零。共产党人想要控制政府将不会很困难,毋宁说是很容易办到的。
除非国民党改变其不得人心的经济政治政策并使国民党获得新生,或者出现了新生的政治力量。
黄埔系和CC系是分别操纵军队和党的两个派系。CC系遵循一种独裁和镇压的政策,这种政策把自由主义者与知识分子驱入共产党人的怀抱。
马歇尔说:中国自身没有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变成第一流军事强国的所必须的原料和工业资源。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一场社会的和政治的革命,除非完成这场革命-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一个贫穷而没有工业基础的中国,不可能构成对美国的威胁,这样的国家大概会成为它的盟国的负担。
西方社会科学的这种决定性的偏差,显示了一种知识脱离实践的倾向,它马上就引导西方过高估计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困难,并过低估计自由世界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错判共产主义的能力与激情)
他们期待发展中国式的铁托主义。
美国军事潜力的绝对界限问题。目前的远东势力均衡,以大陆上 的共产主义阵营的地面部队为一方,美国的海空力量以环形岛屿为一方互相对峙,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第十章 马歇尔使命
共产党人将统治扩大到华北农村,获得日本在东北的军火,他们的地位加强了。但国民党仍在军事上占优势。
中国迅速扩展了对满洲的控制,因为苏军用方便他们接管撤出地区的方式在撤退。
共产党用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发动群众,改善“解放区”人民的生活,满足战争的需要,同时使人民负担较前减轻。
第十一章 局部撤退、有限援助及放弃中国的决定(1947-1948年)
国务院排除了使用美军保卫台湾的做法。这一决定是与马歇尔的不用武力干涉中国内部斗争的政策一致的。
美国如要拯救国民党,就必须承担巨大的责任和代价。
第十二章 摆脱和遏制(1949年1月-1950年)
美国面临的选择是:或者用美军防守长江,或者从中国撤退。
美国后来参加朝鲜战争一事说明,当旗帜鲜明的道义上的问题与对无所作为的严重后果的感觉相结合,当一种震惊的感觉克服了不愿使用武力的思想的时候,美国政策的突然改变是有可能的。
1950年1月5日,英国政府撤回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次日就给予共产党政权以法律上的承认。在1月6日到1月18日,挪威、锡兰、丹麦、以色列、阿富汗、芬兰、瑞典、瑞士很快地相继承认北京。
1月14日,中共夺占了美国政府在北京的财产。
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1月13日,马立克声明,只要“国民党集团的代表”未被逐出安理会,苏联代表团就不参加安理会的工作。
苏联从安理会驱逐国民党代表的这一不成熟的企图,是严重的策略上的错误。此时安理会的11个理事国中,有5个已经承认了中共政权-苏联、印度、南斯拉夫、英国和挪威。一般期待法国和埃及很快就要给予承认。
为了对付共产主义阵营的军事威胁,艾奇逊在西太平洋划了一个美国必须防守和将要防守的环形防线。这个环形线沿阿留申群岛、日本、琉球群岛到菲律宾群岛。台湾被划在防线之外,还遗漏了南韩。
朝鲜对南韩的攻击,导致了用武力保卫台湾的决定。
第十三章 朝鲜战争及共产主义中国以强国姿态出现
朝鲜的进攻是由苏联支持和策划的。
苏联的计划显然是基于这种假设,即美国不会用它的武力来保卫南韩。自1948年以来的美国关于朝鲜的行动和声明都支持这种假设。
1944年5月,在与霍普金斯的会谈中,斯大林同意朝鲜应置于美国、中国、英国和苏联组成的托管制之下。
1947年9月,参谋长联系会议得出结论:从军事安全的角度看问题,美国在朝鲜保持军队和基地没有多大利益;在那里的两个美国师可以转移到别处去。
朝鲜军队的进攻,使美国面临一个鲜明的道义问题,即维持集体安全制度及保卫一个弱国反对武装侵略的道义问题。造成一个危机,这个危机给美国官员们极深刻的印象,即对无所作为的可能的灾难性后果的极深刻印象。
舆论认为,朝鲜的进攻是苏联对美国抵抗共产党军队的公开武装进攻的决心的实验。假定美国不能抵抗,其他的局部侵略就会很快跟上,并可能导致一场全面战争。杜鲁门总统把朝鲜人的进攻看成好比是日本进攻满洲,墨索里尼政府埃塞俄比亚,及希特勒在三十年代的侵略。
美国突然转变了在远东的战略。
在朝鲜进攻之后的最初决定之一,就是派遣第七舰队使台湾海峡中立化。
杜鲁门总统特地宣布:确定台湾的未来地位问题必须等待在太平洋地区恢复安全,等待跟日本的和平条约的缔结,或等待联合国的考虑。
革命的狂热、意识形态的观点及对美国精神的印象,构成了毛的非正式谈话和周的正式声明的特色,还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中共政权对它的利益和责任的观念,影响着对外界威胁的估计,影响着对美国意图的判断。(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的互相误判)
台湾海峡的中立化在北京与华盛顿之间制造了一项新争端,并使北京、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矛盾形式发生根本的变化。使北京与莫斯科之间在那时可能会有的任何争执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麦克阿瑟认为,美国应当支持任何一个愿与共产主义作战的人。
麦克阿瑟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台湾人有独立的要求。
在麦克阿瑟看来,在敌国手中的台湾可以用来突破并抵消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体系。丧失这一环形防线,将使未来的任何战区东移500哩,达到美洲大陆的海岸。如果我们放弃或失掉台湾,我们实际上就失去了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