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想法成长励志

如果你真的做不到这些,那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2018-10-08  本文已影响81人  纯白色的胖兔子

01你说的都对,可是没有用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怎样成为一个高手?

这个题目一出来,很多人从心里噌噌往外飞答案:古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啊!”;我们小时候,教室后面的墙上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2009年出版了一本叫作《异类》的书,它提出的是:10000小时定律。你看,古今中外,所有的前辈的答案都包含着那么一层同样的意思:你得花时间去死磕啊、自虐啊! 

卖油翁

还记得我们中学语文学过一篇欧阳修的《卖油翁》——甭管是射箭,还是老头子来卖油、倒油瓶,想要做得好,本质上就是四个字:唯手熟尔!但是这个理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有重大缺陷的啊。为啥呢?因为这是农耕民族的结论,农耕民族的生活就敬畏三样东西:第一样就是勤奋,因为所谓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第二就是权力,因为农耕民族很容易形成金字塔式的庞大国家的权力架构;第三样东西就是老天爷,因为农民总是要靠天吃饭嘛!所以,农耕民族总是会选择相信那种只要勤奋苦练,就能够得到结果的简明逻辑,但是,这是不符合大量社会现实的啊!

比如说,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一篇报告文学,当时是风靡大江南北啊,它的作者是徐驰,写的是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这篇文章呢,没有给人们讲什么数学道理,它就是在强调一条——陈景润这个人非常之勤奋!传言他当年解题使用的草稿纸,堆了好几麻袋,搞得满屋子都是。陈景润走在路上,有时甚至会撞到电线杆子上,为啥?在想数学题嘛,所以,最后人家能够成名成家。

这篇文章在八十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初,确实是给大家打了一针鸡血啊,让大家觉得——只要肯努力,一定是有出头之日的!然而,它还带来了一个附带的结果呢,就是把中国“民科”的灵魂给召唤起来了,很多人觉得——只要我好好钻研数学,一样成名成家。于是,中科院传达室的老大爷可就受累了,成麻袋成麻袋的猜想啊、论文啊、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间破解版啊,当然,最后发现全部都是不靠谱的。

民科之“无限反射光”

确实,这就是农耕民族的朴素想法,而且它会带来另外一个社会后果——一旦发现勤学苦练没有用,大家就开始胡说八道。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中国男足,你不能说中国人在中国男足这件事情上没下功夫吧!但是这么多年过来了,大家发现都没有用,于是,很多中国人就叉着手站在一旁胡乱解释:什么文化原因啊,制度原因啊,中国人的素质原因啊,各式各样的奇葩解释都来了。

哎,不就是踢个球吗,咱们说说怎么赢球好不好,扯那些干什么?总不能为了赢球就去改造中国的制度文化,提升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吧。换句话讲,总不能说,中国人的素质不提高,那么国足就没办法赢球吗?不是这样啊,在体育的历史上,有很多小的国家在某些体育项目上面,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说韩国的女子曲棍球、克罗地亚的足球。

不说它们了,就说我们中国的乒乓球,你能找到什么文化素质乃至制度的原因吗?没有啊!咱都不说科学精神,起码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吧,就是找到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啊,然后就可以成批地出现顶尖的运动员啊。

所以,咱们就事论事好不好,我身为理科生,有时就特别反感文科生的思维。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国家领导人去看望一位老科学家,老科学家当时已经快要不行了,这位领导人就问:“老先生,你觉得应该怎么搞民族的素质教育啊?”老科学家就说:“我觉得应该多听音乐,提高艺术修养,多读哲学。”这位老科学家说的可能也是真心话,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啊!

因此,我看很多见解的时候,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评论性的见解,就是你都对,我也拿你没办法,也就是所谓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最后是不解决问题的啊!还有一类见解,我愿意称之为“工程学的见解”,就是面对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我们能不能把它拆分为具体的行为,一张一张的图纸、一个一个的钉子,把它进行下去,把这个结果搞出来,我觉得这是对于我们的身心、对我们的立身处世有用的见解。我下面说的内容没有心灵鸡汤,全部是心灵硫酸,但是我确保把作者的原意转述给你听。

02所谓练习,其实,就是套路

怎样成为一个高手?答案很简单,就四个字:刻意练习。

我们先说练习,你说这不是废话嘛?一万小时的练习呗。不对!练习的基础是基本功,所谓基本功不是指初级、入门,而是指套路。现在,套路这个词被我们大众污名化,很多人觉得:套路不就是骗术吗?不是的,我们首先得理解人类的知识是如何建构出来的。

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面对大量的“科技黑箱”,我们只需要在社会中做好自己分工的部分就可以。我们使用手机不必要知道手机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实,这是人类知识的本质啊。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都是这样构架出来的——前人把知识封装在一个狭小的“罐头”当中,后人拿来就用,而不必要知道这个“罐头”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科技黑箱

举个例子啊,比如说人类的早期文明,一个人如果想显得自己很有文化,最有力的证明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人会背大量的谚语、成语、俗语或者是诗歌,因为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和创造的最凝练的表达方式。孔老夫子当时就说:“不知诗,无以言。”

这个“诗“指的就是《诗经》,为什么呢?因为《诗经》是朝廷从民间四处搜集整理民歌,最后流传下来的嘛,一大坨东西,最后能够凝练地表达为一句诗,所以孔老夫子的意思是:你连诗经都不会背,你连话都不会说咧!

确实,你去看《左传》,在战国时期,一个社会的上层人物去讲话,是要先丢几句《诗经》里面的诗句在那里的。一大坨意思摆在那里,先震一震场子,然后再说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西方人也是一样的,以色列人那个传说中的先祖——所罗门王,有一个很经典的桥段就是他号称会背三千条谚语,你看,这是当作一条本事拿出来炫耀的啊!

我们现代的人类学家到非洲去搞调研,看到原始部落的酋长断案子,他们又没有什么法案和法理,酋长们最大的本事就是引用一句老祖宗的谚语。说出来之后,双方都肯接受,围观群众一鼓掌,嚷嚷:“说得好!”,这就叫做有水平嘛。其实,从最开始的原始社会到今天我们人类如此发达的文明,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这就叫做“知识罐头”——把前人已经搞明白的东西,用一套简明的逻辑表达出来,拿来就用,这叫做什么?这就是套路啊!

包公断案

在我的学习经验中,有两种套路是最重要的:第一种是教科书上找不到,但是最最宝贵和实用的那部分套路,就是前辈们用血泪换来的经验和教训啊,所以,你做事的时候完成最普遍的练习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向同行的前辈们请教,多去吸取人家的经验;

还有一类呢,就是那些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比如说,我们读书,教科书上一个学期最重点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课本上那寥寥的几个概念,但是基于这些概念,编者就会延展出来一整本书。我们读书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先要把书读薄,读薄的过程实际是什么啊?就是把一个盘根错节的知识网络简化成最基本的那几个知识点嘛。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类的科学是靠概念堆积出来的啊,你以为具体学科的成长是一地鸡毛的细碎知识吗?不是的,比如说物理学在20世纪最重要的概念可能就是发现了“熵”,经济学在20世纪最重要的概念可能就是发现了“交易成本”。你别看“熵”就一个字,“交易成本”就四个字,但是它们背后都隐藏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你可能抓住了那寥寥几个概念,进而就抓住了一门学科的核心。

我们现代人在学习的道路上,就一定要首先搞明白这些概念,把它们打磨清楚,这就是在学套路。那你问:我们反对什么?我们反对的就是不断地去做基础练习,比如,你踢足球,你就不断地靠踢足球来实战,来参加比赛,这叫什么?这叫以赛代练;比如,你拉小提琴,你就不断地去拉同一首曲子,反复拉、拼命拉,这是最没有效果的练习,这就叫傻练。

真正的有效练习是什么?它是把大的知识体系拆散,拆成一个个的小模块,就像把一个大罐头,分成若干个小罐头,这才叫做练习。举例说,比如你想成为一个吉他演奏家,你就要回到最细碎的指法训练中去,也就是所谓的“爬格子”嘛;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那么,你的一生可能就要在很枯燥的指法训练当中度过,比如说赫赫有名的“哈农指法训练”。

哈农练习法

小提琴的训练也一样啊,比如说在美国的很多音乐学院,都要求把一首曲子拆成很多的小片段逐一加以练习,甚至还提出了一种很极端的说法——如果听你练琴的人能够听出你是在拉哪一首曲子,对不起,你的训练方法已经出问题了。

体育界也是如此,比方说美式橄榄球的训练,他们只有百分之一的训练时间是真正的实战对抗演练,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干什么啊?不是在实战,而是把比赛一个个的环节拆开来训练,比如一个特定的动作、一个特定阵型的训练,甚至还细致到某一位运动员身上某一个特定肌肉群的训练。

姚明曾经讲过一句话:美国NBA的篮球训练,很多时候不是在打篮球,而是在练拳击。你说,拳击和打篮球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很有联系啊,因为拳击训练的实际上是下肢的移动速度以及上肢的力量,这反过来对于打篮球就非常有帮助,这就是所谓拆解的方法带来的好处。

其实,我们各行各业的高手都是这样训练的。你看,律师,他们的基本功训练是什么?就是首先要看大量的案例;一个围棋高手的日常训练,不是到网上或者去棋社,和别人杀个痛快淋漓,而是背一个一个的定式,打一张一张的古谱。你看,这才是顶级高手的成才之路——就是去学别人成型的套路,把一个大厦拆成一块一块的砖头,去分别研究每一块砖头。

当然,只有套路也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做到一条,就是反复的重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脑科学早已经证明,学习的过程是什么?就是大量的神经元的物理状态被改变,比如,你在学一样特定的东西,这时,大量的神经元就同时开始很激动,在一起激动的时间长了,他们就能够形成一个神经网络,连在一起乃至长在一起了。

诡异的神经元

所以,你不要看我们每个人都顶着一个肉丸子,但是你打开来看,我们每个人的神经回路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所谓的硬件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我看到的很多科幻片就是有问题的啦,比如在电影《黑客帝国》里面,一个人不会开直升飞机,怎么办?把一套开直升飞机技术的软件装载在芯片里,植入大脑,然后这个人就会开直升飞机了,这个好像不大靠谱。为什么啊?因为大脑是靠改变硬件来驱动自己的运行的,它并不是一个纯软件的系统。

《黑客帝国》剧照

所以,要习得某一项技能,我们就要靠大量的重复练习来改变我们大脑的硬件构造。以上,我们介绍的就是练习,很简单的七个字“针对性”、”重复练习”,这就是练习的本质。你听我说完,好像这都是心灵硫酸啊,好像练习实在是找不到一个捷径啊,其实,更困难的还在后面咧。

03所谓刻意,就是持续地做你不会做的事

历史上有一位物理学家,可能是干得太差了,实在混不下去了,他就改行去当心理学家。然后,他声称组织了一场实验,得到了一个成果:一个人听完了莫扎特的音乐,智商马上得以提升。媒体看到有这种好事,马上就当个宝嘛,四处传扬,后来还真的形成了一个新名词,也就是所谓的“莫扎特效应”。你现在到书店去看一看,还能看到打着莫扎特名号的早教音乐。

对于妈妈来说,这种好事当然要得着了,我的孩子身不动膀不摇,只要妈妈们那边一放录音带,不管孩子们在做什么,智商蹭蹭就往上涨。你也不想想,天底下能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后来心理学界反复组织实验,始终不能重复得到相同的结论,说明什么?就是这个论断不靠谱嘛。

还有另外一件事情——减肥。如果你既不肯承认胖就胖呗,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运动,还不肯减少摄入高热量的食物,那你怎么减得下来嘛。有商家就专门针对这一类人群开发出新的产品,宣传什么“被动减肥”,号称“自动甩脂机”可以让你站在上面什么也不用干,你的肉就在那里乱颤,于是你的体重就降低了。这套理论,你也得信啊!

所以,学习这件事情,从来不存在什么轻松省力的捷径,这是一个坏消息。还是回到我们今天的关键词,我们讲学习的关键就是“刻意练习”。刚才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练习,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什么是刻意。

所谓的“刻意”,就是持续地做你不会做的事。心理学界把人的大脑分成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就是所谓的“舒适区”,因为这个区域,你全部掌握了,全拿手、全擅长;而最远的地方呢,叫做恐慌区,这个部分呢,你所有的东西都不会,面对这个区域,你是一脸茫然。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还有一个区域,叫做学习区,为了和舒适区区分,这一部分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脱离舒适区。所以,你看,这就是学习的本质,你在做你不会做的事啊!

大脑的三个分区

我们能在生活中看到,很多人下了一辈子象棋,最后还是臭棋篓子,为啥?因为他们永远图的只是个舒服,那不叫做刻意练习。打游戏也分成三个境界啊,第一种人玩游戏只是图个爽,这不是你在玩游戏,是游戏在玩你;第二种人打游戏纯粹是为了赢,这种人永远成为不了专业的游戏高手;真正要在游戏界混出名堂来,就是要把自己不会做的事情给它搞明白啊。

比如说,面对一张地图,职业玩家就一定要把里面的所有细节抠清楚;再比如,有些隐藏的数据、一些算法,游戏公司对于玩家是保密的。有些疯狂的玩家就一定要去做大量的研究,还去写论文,一定要把这部分算法最终搞清楚——我倒要看看这部分数据是怎么来的。这种人,他就能成为真正的游戏高手。

读书也是一样啊,你天天读一些心灵鸡汤,发泄你的情绪:嗯,说得好,我也是这么想的。这样就是图个爽嘛,你一辈子读再多的字,你也不是一个读书的高手。当然,你要是每天自虐,非要谈康德、黑格尔,读一些自己也看不懂的天书,那也叫自找别扭。

因此,真正的读书人,那些会读书的人恰恰要找一些刚好对自己有挑战的书来读,你看,这部分人读书才是真正有效的。所以,有的人说:在地铁上读书的民族是热爱文化的民族,这件事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这也不完全如此,因为地铁上是很难进行那些对于你有挑战性的深度阅读的,看漫画对于增长知识没有什么用,和打游戏也差不多。

当然,对于一些简单的事情,你确实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把自己代入到舒适区,就是所有的动作都是下意识的嘛,也确实可以呈现出高手的状态。比如说,你是一个切刀削面的师傅,你可以做到不看锅在哪里,就快速把面条匀称地削进去,但是,这终究只是刀削面,是个简单技能。

我们现代社会的很多社会分工、很多技能是非常综合的,如果你让自己陷入到舒适区无法自拔的话,那会最终害了你啊。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美国高尔夫球界有个明星,叫做泰格.伍兹,这个人的私生活不太检点,但是他在球场上是神一般的存在啊!他最令很多职业高尔夫球运动员佩服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他在挥杆准备击球的时候,如果球场上出现什么意外情况,他能够强行控制着球杆停止下来。

高尔夫

你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很轻松做到。可是,你要知道,对于职业球手而言,成千上万次的重复练习,早已经让他们形成了条件反射,把击球的动作融入到了骨髓里面。这样一来,你再想克服这种下意识的动作,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那真的是太难的一件事情啊!这也正是,老虎伍兹成为伟大的职业高尔夫运动员的原因。

再比如,在赛车场上,对于职业赛车手有一条铁律——开车时不能进入下意识的状态,但是我们普通人平时开车,就肯定做不到这一点。是否进入习惯已久的舒适区,恰恰就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所在。根据世界运动协会的调查结果:那些普通的运动员会重复训练自己已经学会的动作,而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则是倾向于尝试高难度的动作。

“走出舒适区”对于解决中国教育当下的顽疾同样适用。在中国,最理想的学生应该就是课本上所有知识点都熟记于心、练习册上所有题目类型都见到过,这样的话,考试不考高分才是见鬼了。然而,那些高考状元,那些当年的“好学生”,为什么后来大多事业发展得不遂人意,至少不像学生时代一样出类拔萃呢?

就是因为他们长期练习的是在自己舒适区的题目,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高分——一种积极的反馈。于是,他们对于应对“脱离舒适区”——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知识,会有一种天然的恐慌和畏惧,进而表现为不太愿意学习新东西、接触新事物。不愿走出舒适圈,恰恰成为了中国学生日后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04有效行动的逻辑

最后,我们根据高手有效行动的逻辑给出几点建议:

· 1、时间领域中的墨菲定律随处可见,准确地估算时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完全取决于你对任务的熟悉程度。也取决于在此之前你对它所付出的刻意练习的时间。

· 2、开始行动的最好时间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克服拖延症就是克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恐惧。执行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的纰漏,那不是做事,而是做梦。一味贬低、嘲笑你做得不好的人,自己多半就是个二货,无须在意,踢开就好,同时也提醒自己在别人面前不要犯二。

· 3、战术上的努力不能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专挑软柿子捏,捏再多也无益于自己的成长。回避困难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省的普遍问题。

· 4、合理的一心二用叫做任务并行,在对两个任务有足够认知的情况下它可以大幅提升你的效率。把一件事情始终挂在你的大脑进程中,经常都能唤起你所渴求的灵感。

· 5、制定现实可行的计划是必须的,但是制定合理的长期计划是一种需要学习之后才能获得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一个星期的期限开始锻炼自己制定计划的能力,期限越短,内容就越清晰,目标也就越容易实现。目标太远,雾里看花肯定谁都看不清楚。但是只要一直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就一定可以看清楚那些雾里的花,因为到那个时候我们离它已经足够的近了。

· 6、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实现自己目标有真实帮助的任务。很多事情我们觉得很急迫,那是因为我们以为它急迫而已。其实现实就可以告诉我们,并非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 7、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也都需提前准备。在大脑中多次的预演你要执行的任务,尽可能的预设所有细节的处理方案,这就是最好的准备。哪怕是在众人面前演讲这样恐怖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预演让结果变得确定可见,进而让自己无所畏惧。

· 8、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验收机制,并且落实执行下来,建立完善的及时反馈系统,尽可能让它变得和玩游戏一样的有趣。它必定发挥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勤于思考,注重细节并且更加专注。

如果说,你认真看完了我娓娓道来的关于“怎样成为一个高手”的这一碗毒鸡汤,还要继续发问:“我明白学习就是需要“刻意练习”,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臣妾就是做不到啊,怎么办?”

那我只好说:“讲真,没办法。从古至今,太多的东西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但是有一样东西不会变——那就是“能做到刻意练习”的成功者和“永远呆在舒适区”的所谓loser的比例,它永远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如果你真的做不到“刻意练习”,那也没有什么,只能说明你很可能会成为一个loser呗,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真的。



参考资料:

1.《把时间当作朋友》作者:李笑来

2.《罗辑思维》第四季第25期:怎样成为一个高手

3.晓书童频道:解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任务管理高手的进化论(上)(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