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把别人装进心里
我们的教室在楼上,十一二岁的孩子年纪还小,还容易坐不住,总是会让桌子凳子发出各种各样奇怪的声音。而楼下是九年级的教室,估计这种声音影响到了他们的听课学习,人家班主任已经给我反映了两次了。
怎么既不强迫和批评班上的孩子们,又能让他们不再影响楼下的班级?
我在心里想了好几个方案。最后决定试试“同理理论”,通过体验让孩子们增强感受。因为讲道理始终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的,懂得了道理却不见得能做到想要的行为。调动身体的感官体验应该会比讲道理说教的效果要好些吧?
为了让孩子们能理解到楼下学生的上课感受,我专门找楼下的老师说了想和他们换教室上一节课的想法。对方也支持我的做法。
我们俩商量好方案之后,我就开始依计行事。到班上一给孩子说,要跟楼下的班级换一下教室上课,教室一下子便沸腾了。毕竟是孩子嘛,好动还好奇,喜欢新鲜感,喜欢换花样。当时他们便都很兴奋,抱着老师要求带的书本文具,迫不及待的便冲下了楼梯。
和往常一样,上课铃声响后,起立,师生问好,开始上课。结果上课不到五分钟,楼上就开始活跃了。铁质的凳子腿与水泥地板摩擦发出的几乎让人不能忍受的声音,持续了几乎一节课,中间还伴随着拉桌子的声音,凳子翻倒撞地的声音,学生来回走动的咚咚咚的脚步声………
我边上课边用心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和变化。我发现楼上每有动静大的声音,一些学生就会忍不住抬头翻眼看楼上,眉头也越皱越紧,甚至有的学生嘴里还小声嘟囔着,抱怨着………
那节课,学生们充分体验了一把在楼下上课,被楼上学生不停制造的噪音“虐”的感觉。
漫长的“虐心”之后,一下课,孩子们便逃一般的飞上了楼梯,快速回到了自己的教室。趁着这股“热乎劲儿”,我开始让孩子们畅谈楼下上课的感受。结果几乎所有人都大呼“楼下上课太痛苦了!”我一看觉得时机差不多成熟了,开始搬出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问孩子们: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才不会让楼下即将要考学的学哥学姐们每天承受我们之前给他们带来的“虐”?”
结果孩子们说了一堆做法,比如:
“凳子要轻拿轻放”
“桌子不要轻易拉动”
“以后走路一定要轻手轻脚“
等等。等等。
此次行动,孩子们体验深刻,感受强烈。于是开始就此事与孩子们约定,我们努力做好自己,尽力不影响别人。如果身边有人忘记了,我们只需要一个动作,一句提醒,孩子们便立刻会意。那就是:当有人又无意当中弄出大动静时,只需要把食指放到唇边,轻轻地“嘘”一声,然后小声提醒:“楼下有人!”,就可以啦!孩子们纷纷响应。
又一个规则建立了。而且通过此举,班上的孩子们懂得了:作为人,需要学会把别人装进心里。作为人,要养成不妨碍他人的习惯。这些是一个人的应有的修养和格局。
如果说之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那么这次之后,不知不觉间便缩短了从“知道”到“做到”的一大段距离。
运用“同理心”,调动感官体验,让孩子们成功学会了的把别人装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