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文化有时只被当数据看

最近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某国有着600年悠久的历史建筑物被一场大火烧毁了。某国连续发生9起爆炸,恐怖主义幽灵再次降临人间。
但是前者刷爆了普通人的朋友圈,后者几乎没人关注。前者很多人只是在雨果的《悲惨世界》听过,后者有不少人没少喝过那里出产的红茶。
但是,为何前者被那么多普通人关注,后者却在普通人中极少被提起。我有个猜想:前都虽只是一座老建筑,却是人类文明璀璨文化的载体;后者虽然死了200多人命,但对远处的人来说只是一个数字。
文化跟每个人是相关的,不管它来自国内还是国外。一场大火把它给烧毁了,对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以后再没机会走近它、触摸它、感受它。人们只能从以往的文献和图片去了解它了。
但是,某国虽然死了一些人,但是都是些与自己不相关的人。人们即便知道,多半是感叹下生命的流逝,赞美祖国给了自己安宁。何况很多人都经历过更多同胞的死难,又怎会轻易为一两百个异国人感伤呢。
从这现象看,两百多条人命白白死于恐怖袭击,不如一座历史文化建筑物。人们感叹建筑物被烧毁再不可得,却不叹息那屈死的人再也没法活过来。人没文化,有时真不如有文化的物。
可以想象的是,假如在这几场恐怖袭击下,死难的人群中出现某个伟大的文学家。那肯定会是引起很多普通人的关注。
这也说明,人如果没有文化,就很难产生大的影响力,也就得不到众人的关注。结果就是建筑物被烧毁了,很多人自发地想起捐助财物,希望请最杰出的建筑师复原它。但是,没怎么听说过有普通人想到损献爱心,帮助遭受恐怖袭击受难者的家庭。
人没文化,有时真是不被当人看。尽管人一再发出生命难得的感叹,劝人告己珍惜生命,不负此生。但远方的陌生人无辜受难,但勾不起他们的半点同情和怜悯。
感叹归感叹,这事给我的启示:人还是要多读点书。一人有文化,未必能引起关注,一群人有文化,他们所在的群体定能引起关注。
再往小的说,人人都在争夺注意力的时代,有文化更有影响力。
时下的网络,那些有文化的人写的那些有温度有思想有内涵的文字,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力。反之,那些靠编故事煽动情绪的套路文字,即便能划起阵龙卷风。最后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文化代表着话语权。掌握了话语权的人,往往更易获得关注和景从,做事也更易达成目标。
文字最后,衷心愿远方的死难者安息,幸存者坚强。生存不易,活着相互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