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拾朝花(一)                   又名:我的“

2018-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Aug_always_safe

      趁着还有梁静茹给的勇气,我要把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记录下来。因为有些话如果现在不说,以后就再也不会说了。

      强调一下,不是刻意卖惨。只想透过一些生活细节,进行一些反思,减少一些误解,吸取一些教训。

      正文如下:

      小时候我是个“穷孩子”。这个穷体现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两个层面。童年时期似乎家里条件不太好,怎么个不好法呢?比如,“礼物”这个概念在小小的三口之家是不存在的。爸爸没给妈妈送过,妈妈没给爸爸送过(也许有的事我不知道哈哈),自己更是不敢“索要”一些较贵的东西。生活已是艰难,谁还关心你有没有“惊喜”。

      礼物很“昂贵”,惊喜是奢侈。

      举个例子吧。小时候有一次去弟弟家玩儿,看到一本书很喜欢——德国作家卡斯特那的《会飞的教室》。还有几页没翻完,想向他借这本书看。

      “送你吧,你这个‘贫困生’。”

      似是小儿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无心之语,却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鄙视”的含义。

      没钱是会被鄙视的。

      小小的身体里正在酝酿一种名为“愤怒”的情绪:你家里有钱了不起啊?又不是你赚的!你为什么要酱子讲话!(口齿不清)我才不要你的破书!

      以上是我的想象,现实的我选择了沉默(follow the heart)。

      再喜欢也不要了。

      这件事为后来我和妈妈的一次争吵埋下伏笔。

      小时候阅读比较匮乏,很想拥有一些书。还记得买《绿野仙踪》的时候,妈妈对我说:“我记得你弟弟有这本书呀,早知道就不买了,你去借他的看就好。”当时真的无言以对,感慨万千。

      再一次,“央求”妈妈给我买《淘气包马小跳》,这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低阶阅读时期。更厉害的在后面,她说:

      “为什么我一回家就要给你买书?”

      红豆泥这点小小的愿望都不能满足吗。

      我哭辽,小孩子只能用哭闹表达自己的不满。

      最后书还是买了。不过换成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好的,非常棒。感谢您提升了我的阅读质量。

      长期压抑的感情是会反噬的,会让人的性格变得畸形。

      由此,我变成了一个“乖孩子”。

      所谓乖,就是听话懂事,不哭不闹,你要往东我绝不往西。

      从不敢轻易提要求,因为不会被满足。一旦表现出另外一面,就会被冠以“不听话了”的标签。

      如果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只有一个办法——成为一个演员。

      我在长达十多年的时光里都在扮演“乖乖女”这种角色。是大人眼里的文静的乖宝宝,哥哥姐姐眼中懂事的小妹妹。我知道自己既不优秀也不出彩,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喜欢我。

      我也想任性,可是我不会,没有这种能力。就像一个小大人。

      我明白我没有任性的资本。

      我还患上了“选择恐惧症”。这个原因比较复杂,细细想来主要是因为小时候每年一次“难忘的”春节。

      别的小朋友最盼望过年,因为有压岁钱。可每年的春节都让我如坠冰窟。

      爸爸要回老家陪爷爷奶奶,妈妈要留下陪外公外婆,让我选:你要跟谁?

      美其名曰尊重孩子的选择 。

      我算是明白了,你们就是不想待在一起呗。

      真棒,要我给你们鼓掌吗?

      “选择恐惧症”的具体表现是,长大后每次让我去挑自己的衣服,我都难以下手。因为我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如果我选这件,可能爸爸不喜欢,那件姨妈不喜欢。”妈妈选择“尊重我的意见”。

      算了算了不买了。

      小时候不让我挑,长大了逼着我挑。否则就是“没有主见”。

      我好里外不是人啊。

      记得有一次他们让我去学某种“技能”,我说:“都可以。”

      都可以,我学什么不重要,你们开心就好。

      怎么会不重要呢,我真的不想学那么多东西,我的生活已经很充实了。好不容易放个假,我好累,能休息会儿吗?

      待续......

夕拾朝花(一)                   又名:我的“悲惨”童年 夕拾朝花(一)                   又名:我的“悲惨”童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