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故事三:银河计算机里的安溪智慧
前 言
安溪县地球坐标:北纬24°26'27",东经117°17'00"。安溪县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63公里,面3057.28平方公里。安溪自公元955年置县,乞今已有1064年。安溪县2018年GDP574.38亿元,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63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56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23位。安溪县人杰地灵,安溪人民聪明智慧,知书达礼,热情好客,勤劳俭朴,敢拼会赢;境内蓝溪蜿蜒,飞瀑流涓,戴山逶迤,奇峰罗列,被誉为“山水茶乡”。安溪千年历史中英才辈出,延绵不断,近现代杰出人更是灿若星繁。今天安溪取得的成绩是千千万万新旧安溪人共同努力拼搏的结果,是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光辉典范。作为一位安溪人,我为此深感骄傲和自豪!
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干系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是国之重器。
超级超计算机主要应用:
1.气候预测:2.交通业:3.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4.社会健康与安全5.地震6.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科学:比如石油的勘测问题,这类问题具有潜在和巨大的经济效益。7.天体物理学:模拟时间进程并加速这种模拟的进程,从而对天体的演变进行建模和理论试验。8.材料科学与计算纳米技术:对物质和能量的模拟是计算密集型的。9.人类/组织系统研究:比如对大量人口的行为进行模拟。10.模拟核试验、巨型风洞实验:在实验室模拟实施的亚临界核试验,模拟导弹、飞机等飞行器的超级风洞实验。11,各种复杂设计。12,天气预报等等。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发展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弯道超车。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2007年,银河五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9年10月29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并于次年首次在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名列榜首。
2013年5月,峰值速度达5.49亿亿次的“天河二号”惊艳亮相,并先后六次站在世界超算500强榜首。
……
2018年地球最快计算机排名有两位陈姓安溪科学家为中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心血。他们是:陈接福少将,陈火旺少将院士。
陈福接少将陈福接1935-2006年,安溪县官桥镇吾宗村人。中国著名计算机系统研制专家、原国防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技术少将、中国“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接福1954年10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6年3月加入共产党,11月分配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并参军入伍,入伍后,一直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1958 年,参加“331” 电子计算机研制,设计运算|像法器,独立完成全部程序设计。是年,该样机能解题运行,受周恩来总理接见,深受鼓舞而信努力:
1959年,他带队到汉口改进、生产“331” 机。
1964年,参加441 -B的调试、试算。
1965月.组织441 -C高炮指挥仪的研制。
1970 年,南迁长沙,从事718工程计算机、银河巨型机的研1是主要设计者、领导者和学术带头人。
1983-1993 年,任计算机系 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完成“银河石油地震 数据处理系统”自制建成西南计算中心银河亿机系统:研制成“ 银河仿真-1”“仿真-2”“银河超级小型机”。特任“银河-2”工程总指挥时,于1992年研制成功“银河-2并行巨型机"。
陈火旺(少将)院士陈火旺1936- 2008年,安溪县长坑乡玉南村人,中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原原国防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军衔,“中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6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留校任教。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10月至1967年2月,在英国皇家物理所进修。1970年8月,调入长1978年10月,调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1982年后,先后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兼研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博士生导师。
1967-1968年,他主持设计并成功研制中国第一个符号宏汇出的递归结构式的符号宏指令产生技术为许多单位所引用。
1971年,他主持和领导全国程序会战,负责编译器的总体设计,并于1974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 Fortran编译系统,开创中国国产产计算机装备 Fortran i语言的新时代。
1973-1979年,负责中国首发洲际导弹发射试验工程中心计算机DJ51语言系统研制,担任符号宏汇编系统和 Iorranlv编译系统设计师,提出因子分解式全局优化技术,是国内第一个具备全局优化的编译系统。
1978-1984年,参加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1的研制工作,负责软件系统总体设计,提出一整套用软件工程方法研制大型软件的方案和规划。直接主持设计并成功研制向量 Fortran语言,为向量识别器的研制莫定基础;率先在国内倡导和开展面向对象方法的研究,主持设计国内第一个面向对象集成化软件开发环境,主持研制成功英汉机器翻译系统,把中国的英汉翻译技术提高到国际水平:主持研制非单调推理系统,把 PROLOC从单调发展到非单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军用软件中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力倡导高可信软件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陈火旺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项目10多项。
在主持国防科学技本大学研完生院工作期间,为国防料学技术大学学科建设奠定人才基础。先后指导和培养博士后16人、博士50人、研究生近百人。陈火旺先生是中国计算机软件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