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安到路桥
——百路千桥万家市
一直都很想做一个关于路桥的桥的课题,但是各方面所限,而且路桥的桥真的太多太散了,很难全部走完,就只去了一些地方。
四号桥下 旁边的是新四号桥 这里差不多就是十里长街居民区的位置了 摄于路桥十里长街<关于新安桥>
新安桥可以说是路桥的本命桥了。它就在十里长街上,俗称“粜糠桥”,是过去三、八大市的主要地段,看风水、算命、择日子、打卦的,卖红糖、鸡鸭蛋、豆腐皮、绿豆面的,都集在此处,挤得人难以走过。
路桥古称灵山乡。到了东汉开基者刘秀统一中国后,开始发展江南,始称“新安”,取“新近安定”之地之意。黄岩周省三有《新安杂咏》十四首,除路桥十景之外,还有一个说法是新安八景。
南宋初年,高宋赵构被金兵追赶,航海南逃至台州。据《台州外书•遗闻》:“上以章安镇不可居”,建炎四年(1130)正月里半个月大多在江南椒、黄、路一带活动。传说当时恰遇大雨滂沱,到了马铺地段,所骑的马疲惫不堪,怠然扑倒(因此这里就叫马扑,后转音为马铺)。赵构心中十分焦急,后经一当地老者引领,架了不少便桥,才得以出去。赵构问起此处地名。当地的官员立刻抓住机会说:“请皇上赐名吧!”赵构想了一会说:“此地的路即桥,桥即路,就叫‘路桥’吧。”就这样,“路桥”的地名传开了。
十里长街 福星桥 从新安到路桥 因卖猪肉得名“卖猪桥”,后方言讹传,演为“卖芝桥”<关于戚继光绝倭桥>
这座桥离我家还蛮近的,听名字就知道和戚继光有关。此桥原名汇龙桥,史载,明嘉靖年间,倭寇焚掠路桥、长浦、下梁、泽国等地。戚继光领兵指挥沿海乡民抗倭,灭大批倭寇于分水沥沟(即该桥所在)。清道光年间,梁学龙等人在此建桥纪念,刻“戚继光将军绝倭处”,故名“绝倭桥”。这个桥在的地方就是戚继光纪念地,还有一个戚继光庙黑如戚继光祠堂。
比较简陋 近代有重修 对面就是戚继光祠堂 这一块地方是戚继光绝倭处文物保护点 就是有点偏 村子里弯弯绕绕 旁边可能是田的那种<下梁大桥>
下梁大桥俗称卷洞桥,位于金清镇卷桥村,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十三年(1808)修葺。该桥东西横跨于金清港三水泾口上,为三孔石拱桥,全长31.7米,宽4.8米。桥墩用条石纵横结合分节并列砌筑,坚固厚实。桥拱刻联:北面二石柱刻“半顷银涛回砥柱,一弓虹彩锁安澜”,南面二石柱字迹模糊不清。桥面呈弧形,由石板铺砌而成,两端各设台阶17级;桥面两侧置花岗岩质栏杆,高约0.45米,望柱柱头雕饰仰覆莲或狮头,栏板雕刻花鸟等图案。该桥两端原各有一座桥亭,现仅存东桥亭石柱,上刻楹联“不比离亭歌折柳,可如司马快题桥”。题额“下梁大桥”。
话说这座桥在的位置我是经常过的,不过都打它外面的另一座桥过,导致从来没有发现过它。桥上绿蔓横生,翠幕绕堤,深深浅浅,恍见当年。
从新安到路桥 从新安到路桥路桥是真真正正的百路千桥万家户,说不尽,也道不完,历史总在未知的地方开始,又走向未知的方向,桥上走过了多少的时代和过客,没有人说得清楚,我只知道,因为有了路,有了桥,才有了行人,有了故事,有了风花雪月和风霜雨雪,有了吟咏间那一声叹息,才有了——路桥。
从新安到路桥 从新安到路桥 从新安到路桥2018.7.29-2018.8.10
此间纪闻
其实遗憾还挺大的
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