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日月星辰的广阔无垠,也享受孤独寂寥的天长日久——读黑塞《荒原
最近读的书自我感觉有点深刻,从黑塞的《悉达多》到纳博科夫的《庶出的标志》,再到黑塞的《荒原狼》。
《悉达多》还好,语言的优美得到的享受,掩盖了我头脑的不足。《荒原狼》虽然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的,可是有些地方真是理解不了,都是翻译成的汉字,每个字都认识,整篇下来怎么就那么难懂呢。
由于看的是电子版,电子版字可以调整,可大可小,就是没法在电脑上涂涂画画作标记。想着再重读某些篇章,在长篇的文档中滑动鼠标也是件费力的活,阅读体验的确不如一卷在手美妙。
《荒原狼》1927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并且跨越国界掀起了"黑塞热",也引起一系列争论和反响,成为西方青年最欢迎的作品。 托马斯·曼将甚至它与乔伊斯的杰作相媲美,称《荒原狼》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荒原狼》是一部精神信仰的组曲,主人公哈里受过良好教育,一方面具有高雅的艺术欣赏趣味、思辩的哲学气息、人性的光辉、反战的思想,统一在他极其适应的小市民家居生活中;另一方面他是冲动直率又孤僻的荒原狼。两部分性格常常轮流占据哈里的头脑,在经历了离婚、战争等剧变,深陷入矛盾接近自杀边缘的哈里依靠他本身无意识中的阿尼玛与自性引导调和心灵中的理性与感性。文中有大段大段的关于人性、关于音乐、艺术、审美的论述。
关于人性——
1.人总是把自己的不幸看作是天下最大的痛苦。
2.哪怕最不幸的人生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光,也会在沙砾石缝中长出小小的幸福之花。
3.追求权力的人毁于权力,追求金钱的人毁于金钱,低声下气的人毁于卑躬屈膝,追求享乐的人毁于行乐。
4.每个意志坚强的人都能得到他真正的内心冲动驱使他追求的东西。
5.一个人如果生来就没有旺盛的生命力,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任何药物能维持他的生命。
6.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纯粹的单体,连最天真幼稚的人也不是,每个“我”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一个小小的星空,是由无数杂乱无章的形式、阶级和状况、遗传性和可能性组成的混沌王国。
7.一个人的肉体是统一的整体,而灵魂从来不是统一的。一个人的胸膛、躯体向来只有一个,而里面的灵魂却不只两个、五个,而是无数个;一个人是由千百层皮组成的葱头,由无数线条组成的织物。
8.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永远不变的形象,相反,人是一种试验和过渡,人只不过是自然与精神之间的一座又狭窄又危险的桥梁。他内心深处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他走向精神、走向上帝;他最诚挚的渴望又吸引他回归自然,回归母体,他的生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之间颤巍巍地摇摆。
9.每个孩子出世就意味着脱离宇宙,从上帝那里游离出来,意味着痛苦的新的生命之路。要回到宇宙,停止痛苦的个性化,修身成神就必须敞开胸怀,扩大灵魂以使灵魂又能容下整个宇宙。
10.严肃认真是由于过高估计时间的价值而产生的。而在永恒之中,是没有时间的;永恒只是一瞬间,刚好开个玩笑。
描写人物——
1.(想象)老歌德站在那里,腰背挺直。。。他似乎一直在统治,一直在接见宾客,他身在魏玛博物馆,却控制着整个世界。
2.(舞女)她是我黑暗的“恐惧”这个洞穴的小窗户。一个小小的亮孔。她是拯救者,是通向自由的路。
3.(舞女)我任凭这股引力把我吸过来,跟着这颗星星走。
4.思想家哈里100岁了,而舞蹈家哈里出生还不到半天。
5.“前不久你那样难看,好像刚把你从上吊绳上解下来似的。”
写音乐——
1.如果我把巴赫和海顿的全部作品都记在脑子里,并且能滔滔不绝的谈论这些作品,这样我对谁也没有用。如果我拿起萨克斯管,演奏一首流畅的西迷曲,不管这首西迷曲是好是坏,乐曲会给人们带来快乐,乐曲会进入他们的骨髓,进入他们的血液。
2.我嗅了嗅那带有血腥味的刺耳的音乐。抒情的那一半音乐,忧郁而又悦耳,非常伤感;另一半则非常粗犷,变化无常而节奏强烈;然而这两部分又天真烂漫,和谐地融成一体。这是没落的音乐,最后几个皇帝统治罗马时肯定有过类似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