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严格而非粗暴

2023-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教养孩子得严格。

不论是父母的身份,还是教师的角色。

一直我都自认为是一个严格的老师、严格的妈妈。后来,听了不少书,也看了几本,慢慢的不太确定了,我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严格吗?怕是一不留心就滑到了粗暴的窠臼里边了吧。

魏智渊老师说,严格是一种能力,粗暴是一种态度。

仔细一对照,还真是,我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就是粗暴。

评判标准是,总是习惯通过语言或肢体暴力,偶尔还夹杂着失控的状态,目的是向孩子显示自己的权威,迫使孩子必须按自己的要求来,同时还伴随着还洋洋自得的认为这就是严格,是为孩子好。

人最大的悲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读到这一章节时脊背发凉,一个不拉,都中招了。对面坐着老公,我由衷的感慨,咱们俩对待孩子的就是粗暴的态度,背后折射的是缺乏严格的能力。

我挑选出如何做严格父母的部分在此读给老公听:

严格这种能力,包含了责任、专注、坚忍、自律,这种能力的修炼,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一旦踏上了,却也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之路。

因为严格不等同于严厉,也不是一味的粗暴。

严格的家长和老师,言语可以温和,态度可以亲切。

严格其实表现在对孩子的发展过程有高度的敏感性并进行高效的干预。

还要严重关切孩子,随时洞察孩子,深刻理解孩子,对孩子有着较高期待。通常情况下,给予及时的指导、协助、激励,必要时也会有控制、制止和纠正。

这种严格其实跟简·尼尔森的“温柔而坚定”有着相同的内核。

严格的父母和老师,其实容易获得孩子的敬重和喜爱,因为这严格能帮助孩子们获得成就感,提升他们的学业成就,助力做人做事方面修炼到更好,最后能够获得足够的自尊和自信。

回望闺女从小到大的教养过程,我就缺乏一以贯之的“温柔而坚定”,一开始是一位的严厉甚至粗暴,后来又有点放任,孩子赶紧“见缝插针”的习得了散漫,到初中之后,放任的后遗症就越发明显了。悔不当初呀!

为人父母是一件技术活,且技术含量极高,不是单凭一腔孤勇之爱,就可以给到孩子更好的教养环境。

要做严格的老师(父母),而非粗暴的。

要做宽严有济的父母(老师),而非溺爱的。

孩子们的未来,我们没办法全程陪伴,也不可能事事参与,但可以做好助跑和加油。在助力加速度的这几年里,要严格,不要粗暴。

这才是真的爱孩子,且“爱”到点子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