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复习精简版
第一章:概述
互连网:指在局部范围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小写)
互联网:指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首字母大写)
互联网的两个基本特点:连通性与共享(connectivity & sharing)
网络的组成:链路(link)和结点(node)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可分为主干、地区、本地三个层级
IXP:互联网交换点(Internet eXchange Point),用来连接两个网络
RFC文档:互联网标准制定所用的文档
边缘部分:主机,进行信息处理(通信、资源共享等)
核心部分:路由器与路由器连接的网络,以存储转发的方式进行分组交换,提供连通性与交换
计算机通信指的是进程间的通信,比如QQ间的通信
计算机通信方式可分为C/S客户与服务器模式、P2P对等方式
C/S:Client/Server,这种方式严格区分服务与被服务者,想一下LOL的服务器,它应该具备什么特点?首先它比我们的主机更庞大与复杂,不断地运行着(中断了会被投诉),然后需要强大的硬件与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此外,我们的主机(客户),需要知道服务器的地址,这样才能找到它,但它不需要知道我们的地址,但是,当服务建立起来的时候,它就知道我们的地址了,此时可以双向通信(全双工)
P2P:对等连接,这种需要双方互相知道彼此的地址
注意:这里的客户和服务器指的是进程,比如你的qq是客户,qq的服务器是服务器
电路交换:面向连接的,发送整个报文,如电话,需要建立连接à通信à释放连接,在通信过程中整个通道被占用,打电话的时候即是不说话,还是被占用
报文交换:将整个报文分段存储转发,不面向连接
分组交换:将报文切片分组,分段存储转发分组,分时段占用带宽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
城域网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作用距离约为 5 ~ 50公里。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如 1 公里左右)。
个人区域网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范围很小,大约在 10 米左右。
若中央处理机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如仅1米的数量级甚至更小些),则一般就称之为多处理机系统,而不称它为计算机网络。
公用网(public network)
按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的网络。因此也可称为公众网。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为特殊业务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
接入网 AN (Access Network):接入网是从某个用户端系统到互联网中的第一个路由器(也称为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一种网络。它既不属于边缘部分,也不属于核心部分,而是连接这两部分的桥梁。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①速率:指的比特率,速率的单位是 bit/s,或 kbit/s、Mbit/s、 Gbit/s 等。
注意区分:1MB/s指的是10^6*8bit/s,而我们的U盘大小为32MB指的是32*2^20*8bit
也就是容量用的是1024,2^10来算的,涉及到速率用的是我们熟知的10的几次方
②带宽:时域表示:最高数据率;频域表示:频带宽度
频带越宽,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就越高
③吞吐率:想象一个水管,带宽是这个水管的最大水流量,而吞吐量只是这个水管的实际使用情况,吞吐量小于带宽
④时延:包括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
想象一下你在游乐园准备坐过山车,这时候工作人员开始检票
处理时延就是一些身份的识别以及检查票据,排队时延就是你后面的人会等你处理完才能进入处理流程,发送时延就是从你坐上了过山车帮你系安全带到启动的过程,传播时延就是你从起点坐到终点的时间,这里比喻可能不完全恰当,帮助理解即可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此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处理时延与路由器或主机的结构和性能有关
排队时延与网络的通信量有关
想想我们用的宽带,100M的带宽比20M的带宽来说,缩减的是发送时延,更快地把用户的数据发送到信道的起始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延迟就能降下来,因为还有信道中的传输延时,即传播延时,比如LOL的班德尔服务器在成都,传播延时相对来说很小,而你如果连接北京甚至是国外的服务器,自然传播延时居高不下,你再怎么提升带宽都没用的,此时应该引入第三方的加速技术
⑤时延带宽积:传播延时*带宽,这个代表的在特定带宽下,信道里面能容纳的最大bit数,也就是你保持最高数据率不停地发送数据,在路上可以塞下的数据总量,当路上塞满了数据的时候,这个信道的利用率也就为1
回到过山车的例子,假设过山车设备充足,发送和接收是分离的,这一条路在特定发射速率下也只能容下一定的游客,再多发送一个游客都会碰撞
⑥往返时间 RTT:往返时间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⑦利用率: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网络利用率是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利用率越高,时延也就越大,也就是会很卡,网络的高峰期通常会表现为延迟高
协议(Protocol)的三要素: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运输层(transport layer)
网络层(network layer)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①从应用层往下,需要不断地封装,如添加首部(对于数据链路层还需添加尾部)
②从物理层网上,需要不断地拆解,像拆包裹一样
③对等层之间的数据单元叫做PDU(Protocol Data Unit)
④层与层之间的数据单元叫做SDU(Service Data Unit)
⑤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⑥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层实体之间的通信
⑦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这个层间接口是SAP
对垂直的理解:以邮寄包裹为例,我想给小明寄包裹,我需要用到物流的服务,如顺丰,而顺丰在后门的那个店面是服务访问点,我只关心它能帮我送快递,而不在乎快递是怎么送的,这是垂直与屏蔽底层硬件差别
对水平的理解:我可以事先给小明说好,如果你收到的不是我给你的东西,你就去找顺丰的问题,这是一种协议,差错检测可以由高层来完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我们之间还可以规定一些特定的交流方式,在邮寄的内容中体现
⑧协议需要考虑到各种异常情况,对女生说今晚7点食堂见不是协议,因为你或者她7点不一定会到,你还需要规定如果等了5分钟还没到就算逑
运输层最重要的协议是TCP(面向连接)和UDP(无连接)
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是IP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差别,有兴趣可以看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388497
第二章:物理层
物理层的作用是要尽可能地屏蔽掉不同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
物理层不是指物理传输媒体,传输媒体如交叉网线、同轴电缆、光纤是第0层
物理层确定接口的特性(了解):
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过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信噪比(dB) = 10 log10(S/N) (dB)
例如,当 S/N = 10 时,信噪比为 10 dB,而当 S/N = 1000时,信噪比为 30 dB。
这里还有一些通信原理中学过的全双工、半双工、码元、调制解调什么的,没有列出,大家应该都懂的
香农公式:
信道极限传输速率C = W log2(1+S/N) (bit/s)
其中: W 为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
S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导引型与非导引型传输媒体指的就是有线与无线
导引型包括双绞线(常见网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请注意,这里的“带宽”是频率带宽而不是数据的发送速率)。
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统计时分复用(Statistic TDM):STDM 帧不是固定分配时隙,而是按需动态地分配时隙。因此统计时分复用可以提高线路的利用率。
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也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用m位码片(正负1组成)来表示二进制的1或者0,需要发送1的时候就发送m位码片,在接收方与发送方持有相同的码片,进行内积可以得到正负1,而与其他不相关的码片的内积是0,这样就有效地屏蔽了其他用户的信号,专注与接收自己的信号,使用码分复用,数据率提升m倍,频带宽度也相应提升m倍,这是一种扩频技术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一种基于电话线的宽带,是早些年代所用的拨号连接,当时的网线需要接在电话分离器上面
非对称的意思是,上传所占用的频带和下载所占频带不一样,因为对于用户来说,下载的需求比上传更大
[if !vml]
[endif]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点对点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
广播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因此过程比较复杂。广播信道上连接的主机很多,因此必须使用专用的共享信道协议来协调这些主机的数据发送。
链路:只是一条通路的一个组成部分。
数据链路 (data link) :除了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
若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适配器Adapter(即网卡)来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
一般的适配器都包括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功能。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三个基本问题:
1. 封装成帧:即加入首部与尾部,控制字符 SOH (Start Of Header) 放在一帧的最前面,表示帧的首部开始。另一个控制字符 EOT (End Of Transmission)表示帧的结束。
2.透明传输:当数据中出现与SOH和EOT相同的字符时,通过一定方式,如加入转义符ESC,使得数据能够顺利传输而不会被提前中断
3.差错控制:解决bit传输差错:1变为0,或者0变为1
差错检测用的是在数据帧尾部加入FCS (Frame Check Sequence)来实现的
循环冗余码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只是FCS的一种实现
一个CRC例子:
现在 k = 6, M = 101001。
设 n = 3, 除数 P = 1101,
被除数是 2nM = 101001000。
模 2 运算的结果是:商 Q = 110101,
余数 R = 001。
把余数 R 作为冗余码添加在数据 M 的后面发送出去。发送的数据是:2nM + R
即:101001001,共 (k + n) 位。
无差错传输指的是无比特差错,即1没有变为0,0没有变为1
但是,收到的数据可能少了个1,1和0的位置反了,而这些是可靠传输解决的问题,交给高层(运输层等)来解决
点对点协议PPP (Point-to-PointProtocol)
两种解决透明传输的方法
①字符填充
将信息字段中出现的每一个 0x7E 字节转变成为 2 字节序列 (0x7D, 0x5E)。
若信息字段中出现一个 0x7D 的字节, 则将其转变成为 2 字节序列 (0x7D, 0x5D)。
若信息字段中出现 ASCII 码的控制字符(即数值小于 0x20 的字符),则在该字符前面要加入一个 0x7D 字节,同时将该字符的编码加以改变。
②零比特填充
在发送端,只要发现有 5 个连续 1,则立即填入一个 0。
接收端对帧中的比特流进行扫描。每当发现 5 个连续1时,就把这 5 个连续 1 后的一个 0 删除
PPP协议已不是纯粹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它还包含了物理层和网络层的内容。
网络接口板又称为通信适配器 (adapter) 或网络接口卡 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或“网卡”。
适配器的重要功能:
进行串行/并行转换。
对数据进行缓存。
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安装设备驱动程序。
实现以太网协议。
CSMA/CD含义:载波监听多点接入 / 碰撞检测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Detection)。
“多点接入”表示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载波监听”是指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
总线上并没有什么“载波”。因此, “载波监听”就是用电子技术检测总线上有没有其他计算机发送的数据信号。
“碰撞检测”就是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
当几个站同时在总线上发送数据时,总线上的信号电压摆动值将会增大(互相叠加)。
当一个站检测到的信号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
所谓“碰撞”就是发生了冲突。因此“碰撞检测”也称为“冲突检测”。
对CSMA/CD的高度总结:
①十六字真言:先听后发,边听变发,冲突停发,随机重发
理解:相当于一个小屋子里面大家讨论问题,先听听有没有人在说话,没人说话你就说,但是为什么你说话的时候还要听有没有人说话呢?因为对于计算机通信来说,基于一定的规模下,别人说的话可能还没传过来,也就是在路上,一旦发现说话冲突了,就停止,然后采用二进制指数类型退避算法(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type),也就是选取随机时间再说话,这种算法失败的次数越多,选择的随机时间越长,达到一定的次数就放弃发送并向高层报告
②这是一种半双工工作方式,别人说话你不能说,你说的时候别人不能说
③争用期2τ:会发生碰撞的时期
10 Mbit/s 以太网取 51.2 μs 为争用期的长度。
对于 10 Mbit/s 以太网,在争用期内可发送 512 bit,即64字节。
这意味着:
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若前 64 字节没有发生冲突,则后续的数据就不会发生冲突。
为提高利用率,以太网的参数a的值应当尽可能小些。
对以太网参数 α 的要求是:
当数据率一定时,以太网的连线的长度受到限制,否则τ的数值会太大。
以太网的帧长不能太短,否则 T0 的值会太小,使 α 值太大。
MAC帧:6字节,48位,16进制表示,全球唯一,烧录在网卡的Rom中,被称为硬件地址
无效的 MAC 帧
数据字段的长度与长度字段的值不一致;
帧的长度不是整数个字节;
用收到的帧检验序列 FCS 查出有差错;
数据字段的长度不在 46 ~ 1500 字节之间。
有效的 MAC 帧长度为64
~ 1518 字节之间。(加上6+6+2+4的首部与尾部)
对于检查出的无效 MAC 帧就简单地丢弃。以太网不负责重传丢弃的帧。
PPPoE (PPP over Ethernet) 的意思是“在以太网上运行 PPP”,它把 PPP 协议与以太网协议结合起来 —— 将PPP 帧再封装到以太网中来传输。
现在的光纤宽带接入 FTTx 都要使用 PPPoE 的方式进行接入。在 PPPoE 弹出的窗口中键入在网络运营商购买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进行宽带上网了。
利用 ADSL 进行宽带上网时,从用户个人电脑到家中的 ADSL 调制解调器之间,也是使用 RJ-45 和 5 类线(即以太网使用的网线)进行连接的,并且也是使用 PPPoE 弹出的窗口进行拨号连接的。
集线器(HUB)、交换机、路由器的重要区别:
集线器:采用CSMA/CD协议,半双工,属于共享式带宽(所有用户来均分)
交换机:其核心是基于交换表的转发与过滤,不采取CSMA/CD,是全双工,基本取代HUB,属于独享式带宽
HUB相当于十字路口,大家传输的信息可能会碰撞
交换机相当于立交桥,各传各的信息,不会碰撞
所以,集线器不能划分冲突域,交换机可以划分冲突域
路由器可以划分广播域,并实现广播域间的通信,而一般来说,纯粹的交换机(二层交换机)不能划分广播域,三层交换机可以
第四章:网络层
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三个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 (relay)系统。
有以下五种不同的中间设备: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 (repeater)。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 或 桥接器 (bridge)。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 (router)。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 (brouter)。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 (gateway)。
注:HUB相当于多端口的转发器
网桥是端口数比较少的交换机
网关本来是指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但现在也主要指路由器为网关
对ABC类地址的记忆方法,注意观察其特点:
首先,IP地址是4字节,共32位
①从A到C,网络号的字节数依次为1、2、3
②从A到C,“1”的个数依次为0、1、2
③ABC类地址的划分有一个固定的“0”
点分十进制的转换方法:
首先明确四位二进制的权值:依次是8421,0110=4+2=6
如图,推荐使用十六进制与二进制结合的方法,对于低4位,我们用二进制转换,高四位用十六进制转换,如1001 1001/ 1111 1111/10001000/0001 0001
高位来说:对于1001,可以写成0x 9,对于1111,可以写成0x F,对于1000,可以写成0x 8,对于0001,可以写成0x 1 ,低位当然就是十进制的9、15、8、1
于是点分十进制写法为153.255.128.17
当然习惯二进制直接转换的同学可以保留自己的习惯
A类地址网络号为什么-2?
因为全0代表本网络,全1是环回测试,都不用于分配
B类和C类为什么网络号只减1呢?
B类和C类由于固定部分有1和0,不会再出现全1和全0 了,但是还是人为规定出了固定首部之外全为0的网络号不用,即128.0.0.0不用,C类同理
对于主机数来说,全0的主机代表本主机,全1的主机代表对所有主机的广播,也不用,所以需要-2
ARP 作用:
依靠ARP 高速缓存
从网络层使用的 IP 地址,解析出在数据链路层使用的硬件地址。
如果所要找的主机和源主机不在同一个局域网上,那么就要通过 ARP 找到一个位于本局域网上的某个路由器的硬件地址,然后把分组发送给这个路由器,让这个路由器把分组转发给下一个网络。剩下的工作就由下一个网络来做。
在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者路由器的IP地址中的网络号必须是一样的,也即局域网的网段相同
路由器至少要拥有两个不同网段的IP地址,因为路由器要连接至少两个网络
分析一下如何做这个题,题目给的数据报是3820字节,又告诉用的固定首部(20字节,记住),那么数据部分就是3800字节,题目又说数据片长度不超过1400,那么就分为1400,1400,1000,每个分片又需要加上首部,所以多20个字节
MF代表More Fragment,表示后面还有分片
DF代表Don’t Fragment,DF=0表示还可以分片
片位移:每一个数据报片的起始字节/8
子网掩码:用来进一步划分子网,就是人为地区分网络号与主机号,不同的子网掩码的效果不同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CIDR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CIDR使用“斜线记法”(slash notation),它又称为 CIDR 记法,即在 IP 地址面加上一个斜线“/”,然后写上网络前缀所占的位数(这个数值对应于三级编址中子网掩码中 1 的个数)。例如:220.78.168.0/24
128.14.32.0/20地址块的最小地址:128.14.32.0
128.14.32.0/20地址块的最大地址:128.14.47.255
全 0 和全 1 的主机号地址一般不使用。
路由聚合 (route aggregation):也称为构成超网(supernetting)
在星号 * 之前是网络前缀,而星号 * 表示 IP 地址中的主机号,可以是任意值。
使用 CIDR 时,路由表中的每个项目由“网络前缀”和“下一跳地址”组成。在查找路由表时可能会得到不止一个匹配结果。
应当从匹配结果中选择具有最长网络前缀的路由:最长前缀匹配 (longest-prefix matching)。
网络前缀越长,其地址块就越小,因而路由就越具体 (more specific) 。
最长前缀匹配又称为最长匹配或最佳匹配。
PING(Packet InterNet Groper)
PING 用来测试两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性。
PING使用了 ICMP 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
PING是应用层直接使用网络层 ICMP 的例子,它没有通过运输层的 TCP 或UDP。
Traceroute 的应用举例
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中这个命令是 tracert。
用来跟踪一个分组从源点到终点的路径。
它利用 IP 数据报中的 TTL 字段和 ICMP 时间超过差错报告报文实现对从源点到终点的路径的跟踪。
内部网关协议 IGP:具体的协议有多种,如RIP 和OSPF 等。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OSPF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选择协议
在RIP中,每个路由器只知道到所有路由器的距离以及下一跳路由器,不知道全网的拓扑结构,且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每个路由器的路由表不同;发生网络故障时,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将此信息传送给所有路由器,即所谓的“好消息传得快,坏消息传得慢”,收敛慢
在OSPF中,由于交换的信息是相邻的路由器的链路状态,故每一个路由器都能建立起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即全网的拓扑结构图),该数据库在全网范围内是一致的(这称为“链路状态数据库的同步”)。在OSPF中,链路数据库能较快的更新,故OSPF的更新过程收敛快
注:RIP这个协议只在乎距离短,不在乎路径质量,就像你从西南石油大学去成都医学院,距离最近的路可能很拥堵,换一条绕一点的路就会比较通畅了,但RIP不这么认为,它认为距离近才是好,这是它的一个局限性,但在道路不拥堵的情况下,这样是好的
外部网关协议 EGP:目前使用的协议就是 BGP。
由于 IP 地址的紧缺,一个机构能够申请到的IP地址数往往远小于本机构所拥有的主机数。
考虑到互联网并不很安全,一个机构内也并不需要把所有的主机接入到外部的互联网。
假定在一个机构内部的计算机通信也是采用 TCP/IP 协议,那么从原则上讲,对于这些仅在机构内部使用的计算机就可以由本机构自行分配其 IP 地址。
解决:RFC 1918指明了一些专用地址 (private address)。专用地址只能用作本地地址而不能用作全球地址。在互联网中的所有路由器,对目的地址是专用地址的数据报一律不进行转发。
网络地址转换 NAT (Network AddressTranslation) 方法于1994年提出。
需要在专用网连接到互联网的路由器上安装 NAT 软件。装有 NAT 软件的路由器叫作 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外部全球IP地址。
所有使用本地地址的主机在和外界通信时,都要在 NAT 路由器上将其本地地址转换成全球 IP 地址,才能和互联网连接。
对于一个内部机构来说,比如西南石油大学,由于IP资源有限,一般很难做到人手一个独一无二的IP地址,但可以给大家分配专用网地址,常见的有172.16.0、10.0、192.168.0,这些都是专用网常见的打头地址,这些专用网的地址和外界是重复了的,又叫复用IP地址,如果只是校内的访问,这些IP即使重复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但一旦要和外界交流的时候,你就必须拿出你的IP身份证了(唯一的IP地址),这时候就会用到NAT转换技术,也就是给专用网地址对应一个用于外界通讯的IP地址,通讯返回的时候又转换回来,VPN利用隧道技术和转换技术可以实现已经在外地工作的同学还能访问校内的资源,看起来就像处于一个专用网内一样(逻辑上)
域名系统 DNS (Domain Name System):实现网站域名向IP地址的映射
对于我们来说,想记住百度的IP地址是很麻烦的,因为没有对应的意义,而记住www.baidu.com相对比较容易,但想访问百度又需要依靠IP地址,这时候DNS服务器便可帮助我们解析www.baidu.com为对应的IP地址,IP地址又通过ARP解析为MAC地址,从而成功访问到百度的服务器
这里需要注意,网络层看起来是通过IP地址在通信,但实际上还是基于物理媒介的传输,需要知道MAC地址,但是我们通过分层与屏蔽,前面所讲的“水平”与“垂直”,使这部分透明化了,我们不用去关心这些底部硬件的东西了,专注于高层的协议即可
上面两幅图,稍微解释一下,递归之所以比较少用,是因为如果这个样子查找,根域名器的工作量就会异常的大,这样容易崩溃或者增加开销,而采用迭代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其工作量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提供了即插即用连网 (plug-and-play
networking) 的机制。
DHCP是掌管IP池的,当有主机连入的时候,就给它分配一个IP,并有一定的租用期,租用期到了之后如果主机不再申请(比如下线了),就把这个IP收回给其他主机用,这个样子可以有效地使用IP地址,也省去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