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长散记(6)
(一)
挑战一下自己,老婆婆上哈一年级的课——家常课,不磨课,不预习。我上的是《明天要远足》。全文是这样的:
翻过来……
唉!
睡不着。
那地方的海,
真的像老师说的
那么多种颜色吗?
翻过去……
唉!
睡不着。
那地方的云,
真的像同学说的
那么洁白柔软吗?
翻过来……
翻过去……
唉!
到底什么时候
才天亮呢?
事实证明:一年级的孩子哄转不容易,引导他们学会倾听与合作更不容易,要舍得花时间。当对子相互认读生字后的反馈,我总是问:“哪几个字是你的对子教会你的?”这样是为了找到还不会或是掌握不好的孩子,有针对性指导。写字,要求观察字的结构和笔画位置,相互说说怎样写才好看。仿照课文说话,先让对子相互说,再让他们推荐说得精彩的对子来说。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倾听和合作的习惯。
但一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组织教学几乎贯穿教学始终,但还是有走神的,玩“暖宝宝”的(今早下雪,不少家长给孩子配了这个好玩的装备)。所幸的是,班里老师平时习惯训练底子不错,这些“走神分子”不至于“屡教不改” 这才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好吧,安慰安慰自己。理念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才正常。理想丰满,现实也丰满,我们就没必要为理想而奋斗了。
但是,课后反思,我这一课的现实还是可以更“丰满”一点的。在学生划出了课文中小朋友所想的内容以后,我本是想让课文教学更有整体感,让学生一股脑儿把三节全汇报完,然后体会小朋友的心情 ,读出小朋友的心情。但这样一来,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就增大了,如果分节理解、朗读,恐怕效果会更好。看来,对学情的把握太重要了!
特别是当课后看到同事群里发的照片,后面来的有个老师没找到位子坐,他就蹲在地上听课、记录,我更加惭愧了。要是效果更精彩些,也就不负他这一“蹲”了。
(二)
今天例会,全体老师参加考试,考的内容是学校理念文化。说实话,做出这个决定,我还是纠结了好久的。但如果老师对自己学校的理念文化都不知晓,那怎么去践行呢?加上近两年我们学校还调入了为数不少的新教师。
办公室制作了电子试卷,网上答题,自动打分。
没想到老师们答得挺用心的,没得到满分的还申请重新答题。这样的态度,也是一种文化。
(三)
今天,在一年级办公室和老师们交流劳动教育。高华老师建议年级部长杜敏老师举办一次自理劳动大展示,也检测一下每天布置的劳动家庭作业都做了没有。大家都赞同。
但有个老师提到她们班的一个家长,直接怼老师:不会系鞋带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给这个老师支招 ,怎么让家长认识劳动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影响。
看来,从理念到家校共同的行动,路程还不短。但只要我们不停地走,总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