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
在农村长大的七零后这代人大多都对肥肉反感,自然也包括我。像我这样干工程的农民工本来遇到工地改善伙食肯定会对肥肉大吃大嚼,可我恰恰相反,哪怕好几个月不见荤腥我对肥肉也是避而远之。究其原因,我想跟小时候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八十年代中期的农村,因承包到户,家家户户基本解决了温饱,但猪却不是随便养的,并不是不让养,而是养不起。一头猪一年消耗的粮食都够好几个人口粮了,没有哪家舍得,但养猪也是必不可少的。咋办?于是就能看到,我们这些半大小子放学后背起土篮子拿上镰刀去打猪草。这个猪草是从春天发芽开始一直打到秋天枯黄为止。愿意干吗?肯定不愿意,可父母用一句话就让我们不得不乖乖地干——还吃不吃肉了?
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玉米地里套种土豆。本来套种土豆对玉米来说是件好事,可以为玉米通风,使得玉米增加产量。问题是土豆种下去容易,但收却没那么容易了。土豆成熟正赶上三伏天,就是那种坐在树荫下什么都不干都汗流浃背的三伏天,还要钻到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挥舞着镢头刨土豆。这里都不用我形容就能想到,那个罪真不是那么好遭的。对半大孩子本来可以躲,问题是还赶上放暑假,不干都不行。如果非要赖着不干,行,到时候别吃肉。一句话怼地我们乖乖地钻闷热的玉米地。土豆是猪的主要食物,可以为家里节省不少粮食。
到了秋天,红薯南瓜陆续成熟,于是猪们从吃土豆变成了吃南瓜红薯。南瓜好办,都是在田间地头种上几株,收获时也容易,顺着藤蔓找就行。最难办的还是红薯,挖的时候和土豆一样,问题是红薯皮比较娇贵,一点都不让碰破,如果要是碰破一点,那么这个红薯就预示着不能储存到来年春天,不能储存就预示着猪们的口粮少了一部分,少了一部分直接影响的就是猪的肥瘦,最后当然就影响到肉的多少。所以,往往和土豆差不多产量的红薯却要比土豆多挖好几天。可还是不得不干,一切都是为了吃上一口肉。
入冬了,总算入冬了,这可是我们这些孩子眼巴巴数着日子盼到的。一到了交九,猪们的日子到头也就是我们的好日子要开始了。养了一年的猪大一点的不过一百五六十斤,小点的才一百出头。这一头猪可是全家人明年一年的肉食来源,可想而知真正能一次性吃到嘴里的有多少了。
东北的冬天是个天然大冰箱,母亲把整个冬天要吃的肉挂到外面冻上。天寒地冻的就让我们在外面看着点猫啊鼠啊啥的,它们要是吃一口,我当然就要少吃一口。于是我们搓着手跺着脚在肉前看着,生怕少了一点。剩下的肉也并不是直接煮来吃,母亲把肉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在铺满食盐的缸里摆好,留着明年吃,最后剩下零零散散的肉才能和上酸菜炖上一大锅。
肉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像豆腐似的白肉。母亲切成一片片,蘸着蒜酱吃到嘴里那叫一个香。可母亲总是叮嘱,一次少吃点,而且吃完后千万不能喝凉水。那时候肯定不理解啊,一年到头好不容易吃上点肉怎么可能少吃,于是趁着半上午或者半下午父母不在家偷偷地吃。疯跑的孩子哪有不渴的,所以凉水也喝上了。谁知从那以后烙下病根,见了肥肉就想吐。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于肉当然也是越来越挑剔。可是无论怎么吃,都差不多当年那种特别香的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