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鉴赏知道点艺术读书让生活美好

知道点艺术之《蒋勋破解梵高之美》

2018-01-26  本文已影响52人  韩小叙

《至爱梵高》中说“你这么想要了解他的死但是你有多了解他的人生?”

01

由蒋勋来讲解梵高,既妥帖又违和。

蒋勋有足够的美学功底,早期旅欧学画,曾寻着梵高足迹沿途欣赏过画家笔下飞着群鸦的麦田,曾站在阿尔的《星空》下听过其中喧嚣的虫鸣,曾走进画家住过的《黄色的房子》。

可蒋勋的美学研究又不止绘画,更有《红楼梦》、唐宋诗词等,用清缓的调子细细道来的旧事文人温雅,又与梵高的狂野的生命力量有点违和。

总之,两人的碰撞,如夏日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清脆叮当响。

02

这本《蒋勋破解梵高之美》共分两部分:蒋勋现场与梵高。

“蒋勋现场”中,挑选了9副梵高的画作解读,正好是艺术科普的数量与深度,优雅的文采也让人唇齿留香。

比如这幅扭曲却充满张力的《星空》。

虫鸣燥热的夏夜,梵高无法入睡,他站在精神病院的窗前向外望去,

只见 “右上方一弯新月,很装饰性的金黄外围绕着一圈淡黄的月晕。”

“天空下,一段低沉的白云依靠着起伏的丘陵的楞线。蓝色的山脉上流动着一条条白色的月光。最下方安静的村落,低矮的屋宇,偶然亮着几盏未眠的灯火,与苍穹繁星相比,竟如此稀疏寥落。”

“梵高飞速在画布上捕捉那瞬息万变的光,光的流转带动色彩的层次,没一瞬都是全新的景象,他没时间调和,直接拿着一管管颜料溅到画布上。”

怀着与满天繁星对话的狂喜,他听到了星辰流转的声音,听到了云卷云舒回旋的声音,听到了内心救赎落空后的回响。

他坐在我旁边,狂热而惊恐的样子,让人心痛。

在我读到“蒋勋现场”时,便出现了这样的幻象与幻觉。这是画家创作的现场,蒋勋的解读让读者置身于那亘古一刻。

这也是蒋勋站在画作前欣赏的“现场”,美学导师对艺术大师的见解,如夏日白瓷梅子汤。

03

其实梵高画作的辨识度很高,只要看着笔触便知道了。

因是“现场”,蒋勋的解读与普通科普贴不同,他要说的不只是屏幕上看到的那些像素,和印刷物上的平滑。

更多的是站在这幅画面前,那纸张的质感,颜料的厚度,笔触的力度和深浅。

蒋勋说,梵高的画不是用笔描绘出来的,很多时候是直接将颜料挤在画纸上,然后稍作涂抹,所以在现场看画会发现,梵高的作品会很有厚度。

因为不做细致描绘,梵高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多样的色彩,能够让平静的夜空显出流动的光华,表现出异常的张力。

这幅画成为艺术成就的巅峰,是当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它也是被复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画。

04

梵高也许是最“自恋”的画家,他一生画过35副自画像,反映出他37岁生命的轨迹。

在书的第二部分,蒋勋穿插着画作讲述了梵高的一生。

梵高出身于牧师家庭,家学渊源,他曾立志想做一名牧师,去救赎受苦的灵魂。他去读神学院受正规教育,拿到牧师资格后去荷兰矿山传道,和旷工同吃同住,感受疾苦,准备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神。

这期间绘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希望用画笔记录人们艰难的生活,寻找救赎的方式。

但当时他所在的教会认为衣衫褴褛的梵高太不体面,几次警告后终于削掉了他的牧师身份,但“救赎”的信仰在梵高心中已扎根,伴随他此后的余生。

他来到巴黎,收到“印象派”的影响,画作的色彩也渐渐明朗起来,为捕捉瞬间的色彩,他将颜料直接挤在画布上,稍作涂抹,炽烈大胆却绚烂饱满。

同其他小资的“印象派”不同,梵高看到的是新兴资本主义背后的被荒废的农田,他对土地到底有着深深的眷恋。

巴黎的高昂消费让梵高无法负荷,他来到小镇阿尔,在这里等待他的挚友——高更,与梵高齐名的艺术巨匠。

05

梵高给高更准备了有窗户的最好的房间,房间里的家具精心布置:椅子、床、枕头、被子、盥洗用具……甚至还有自己画的画。

梵高在这个时候画了流传于世《向日葵》,热情洋溢,阳光饱满如他此刻的心情,他把这幅画挂在高更即将到来即将住下的房间里,殷切期待。

历史上的大师相聚总是佳话,但在现实中两位画家如两颗璀璨的星,各有轨道,各有光彩,相聚后那热量便会灼伤彼此。

高更渐渐发现梵高的不正常,他经常站在床头看自己熟睡的样子,他拿着剃须刀沉默的尾随自己……

高更离开了阿尔,远渡重洋去了原始的塔希提。

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06

割下耳朵的梵高平静了,但是他的邻居却掀起了波澜,他们将梵高举报至精神病院。

在医院的梵高足不出户,他整日坐在病房里,透过唯一的窗看灿烂的黎明,听星辰流转的华丽乐章,他画下亘古宇宙之谜的《星夜》。

他也看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点,甚至绘制了自己的临终场景,在他的《麦田群鸦》中,被风吹翻的麦浪,惊飞的乌鸦,仿佛是为自己导演了生命的结局。

有人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间是一条玄妙的线。

而蒋勋却说:

“生命只剩下一个小小的窗口,唯一的窗口,他因此看到了奇迹。

我们看不到奇迹,是不是因为窗口太多?

我们看不到奇迹,是不是因为不能寂寞的守住一个窗口?”

我们在现实中学会了妥协,我们说出来的话可能只有百分之二的真实,我们的行为可能只有百分之二的诚实。

而那些有着百分之百的纯粹与绝对的人,让我们惊恐,我们妄断他们的不妥协有着无法控制的危险性。

我们叫他们“疯子”。

等他们死后,我们才称之为“天才”。

原来“疯子”与“天才”之间的那条线,便是世俗的畏惧,便是“纯粹”的生死之隔。

07

比起专著和科普贴那种干瘪玄深的逐条陈列,蒋勋记录下的梵高生平更像是一首散文诗,文词中带着热度,读来仿佛触摸到梵高炽热的一生,仿佛看到了画作中那些耀眼的色彩与光华。

全书他共甄选了50副作品,贯于梵高的人生娓娓道来,让这些散落在艺术大川中的水光,汇聚成一道独特而难忘的红滩。

饶是连《至爱梵高》都没看过的艺术小白,读过后也能从海量画作中迅速辨识出梵高的作品。

因为那些画带着救赎的希望,带着生命的热度,带着性灵的纯粹。

那么耀眼。

“你这么想要了解他的死 但是你有多了解他的人生?”

《蒋勋破解梵高之美》,不错的入门指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