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方法》【104】虚拟购买者
253、最核心的是虚拟购买者
购买者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我们要去思考什么呢?虚拟购买者。
所谓的货架思维,最核心的就是虚拟购买者。当我们的包装陈列在商超货架、网页货架或媒体货架上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包装和文案和虚拟购买者沟通,会在货架上吸引他的目光,让他先看到我们,后看到别的。他先看到我们,我们就迅速地和他沟通。在审视产品开发、包装文案、广告创意的时候,我们会反反复复推导、模拟跟虚拟购买者沟通的过程。
而虚拟购买者是怎么来的呢?在我们跟虚拟购买者沟通之前,首先要把他虚拟出来。
比如,一个感冒药,我们的虚拟购买者是怎样的呢?他就是一个正在打喷嚏、正在流鼻涕的人,他不是一个三年前吃过感冒药的人,也不是这辈子他必然吃一次感冒药的人,而是那个正在流鼻涕的人,所以我们包装上就会大大地打上三个字“流鼻涕”。他一看到流鼻涕这三个字,就知道这盒药是适合他的。我们要找到处于这类产品购买需求节点上的人。
如果我们卖卫生巾,那么虚拟购买者一定是个女孩子;如果我们卖的是科幻小说,虚拟购买者就是一个比较高端的读者,他是充满好奇心、充满想象力的一个人。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思考跟他说什么样的话,能够产生高速有效的沟通。
你要做一个产品,你就一定要把这个购买者想出来、虚拟出来。当我们要做一个产品的时候,会把他的鼻子、眼睛、神态、表情、反应,全部虚拟出来,然后一遍又一遍地跟他沟通,一遍又一遍地说,一遍又一遍地模拟、猜测,说这句话他是什么反应,说那句话他是什么反应,思考能不能在整个沟通的过程当中引导他的思路。
而在所有的跟虚拟购买者沟通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一眼。
为了第一眼,有时候我们可以放弃很多。在和虚拟购买者沟通的整个过程里面,我们会把99%的精力放在沟通的发生上面去。只要能够产生沟通,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抓眼球。如果眼球抓不过来,一切沟通都无法开始。
但是光抓眼球也没有用,还要被看见的同时被理解,就是产生沟通的同时传达出价值。有时候我们传达了价值,但是没有能够吸引他的眼球。有时候我们吸引了他的眼球,但是不传达价值,两个都是没有效果的。
在货架前,我们与竞争对手站在一起,信息是非常复杂的、嘈杂的、混乱的。而虚拟购买者他的注意力是非常散漫、非常迷茫的。这个时候你要让他停下来,抓眼球是第一位的、停下来是第一位的,整个沟通过程当中,沟通的发生是第一位的。有时候我们有些方案有可能大家觉得包装不是很好看,不是很有品位,个性不是那么吻合,但是在所有的方案当中这个方案是最可能发生沟通的,而同时它又能传达价值,那么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选它。
你要抓住对方的眼球,靠的是对购买者心理的把握。你要琢磨哪一个词对他来讲是最敏感的。
举一个例子,满大街的餐厅,一眼扫过去,湖南人会看到湘菜馆,四川人会看到川菜馆,东北人会看到东北菜馆,其他的就自动忽略了。那么,我们开一家湘菜馆,我们的虚拟购买者就是湖南人,我们就想怎么抓住湖南人的眼球,东北人就不考虑了。但东北人吃不吃呢?东北人可能也吃,但是我们如果去抓东北人,效率就太低了,东北人感兴趣的会自己过来。东北菜馆也是一样,它不抓湖南人。
你在货架上的时候,要抓住这个虚拟购买者的需求,抓住他的眼神,你要考虑哪个词对他是敏感的,哪个符号对他来讲是熟悉的、敏感的,是有价值的。货架环境是一个信息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你还要看竞争对手有没有使用这个词,如果竞争对手也使用了这个词,即使敏感,你的竞争力也减弱了,所以你要找到那个对于虚拟购买者来讲是敏感有价值的,而竞争对手又没有提及的词,那么这就可以成为你的整个产品开发当中的一个超级词语,你就可以围绕它展开工作。
通过一个词或者一个符号,甚至有时候是一个条纹,一个颜色,让这个货架前的沟通得以发生,一旦发生就沿着这个点往下走,快速、简单。
254、虚拟购买者不是“消费者画像”
有时在一些广告公司提案里会看见“消费者画像”这个东西,简直叫人哭笑不得,你要看他那画像吧,他对这消费者简直比对他自己还了解,你要看他画像写的那些话呢,有两个感受,一是海客谈瀛洲,那消费者简直是天上的神仙,酷的呢跟我们完全不在一个世界;二呢,就是那画像跟我们卖东西没多大关系;三呢,就是怀疑他这画像怎么画出来的,不像调研统计来的,倒像是写小说之前的人物角色设定。
《华与华方法》【104】虚拟购买者消费者什么性格,炒不炒股票,跟我们没关系,我们的消费者千差万别,是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数亿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的人,哪怕是华与华这样B2B的公司,就几十个客户,这些的客户的画像完全不一样,也可以分成好几类,有些价值观也不一样。
但是,来的都是客,这才是做生意的精神。
来的都是客,这个“客”,是购买者,在消费者的四个角色里,我们把消费者分为受众、购买者、体验者、传播者四个角色,您要始终牢记这个划分,我们的所有营销传播动作,都是为这四个角色服务,模拟这四个角色。这四个角色,四个阶段,四个维度,您就不会做出那些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用,也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消费者画像”来,只能供市场部开会用,皇帝的新衣,谁也不敢说他没用。
还是回到三现两原主义,您别嫌我啰嗦,当您整本书读完,您会发现整本书都在讲三现两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三现两原——现场、现物、现实、原理、原则。
货架思维,虚拟购买者——注意我们明确是购买者,消费者四个角色之购买者——在创作时,由于我们把一切媒体环境想象成货架,我们把受众直接一步推到购买者思维,至于体验者和传播者,放下一步讨论。
货架思维、虚拟购买者,就是把我们带入购买的现场,想象看到那现物——产品——那现物在现场,面对购买者,发生的现实,找到这一切发生的原理,确立我们创作设计的原则,然后呢,坚定的按这个原则去做,永远都不违背这个原则。
当你养成现场、现物、现实的思维习惯的时候,就排除了其他一切干扰,找到了原理,抓住了本质,确立了原则。
消费者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各有各的生活,他们的共同点,不是他们本来就有的,是因我们的产品而产生的,这个最大的共同点,是购买理由。他们都有理由购买我们的产品。
没有什么消费者画像,只有购买理由,就像买LV包的女士,有企业家,有白领丽人,有普通职员、也有按摩师,有老板娘,也有老板的娘,怎么画像呢?但是,虚拟购买者,在购买现场,你就能设计购买理由。
不过,我们还要注意区分广告公司PPT里的消费者画像,和阿里巴巴大数据的消费者画像。大数据的消费者画像,不是“分析”出来的,也不是虚拟、模拟出来的,是“购买行为记录”,数据记录下来的,那是另一个逻辑,另一个课题,另一个三现两原,要另外讨论。
但是他们都叫消费者画像啊?那不一样,语境不同,信息就完全不一样。同样的词,完全不同的逻辑,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语言是人类的第一个技术,但是这个技术一直有缺陷,语言技术缺陷不仅一直解决不了,而且还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缺陷,以致于一些对语言技术绝望的思想家发出“不立文字”的呐喊,而“不立文字”本身就是立言。
《华与华方法》【104】虚拟购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