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 草稿

2021-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闲云一片悠悠

《游子吟》教学设计。

分析教材。

《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第11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的诗人孟郊。这首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启发学生爱母亲,感恩父母的情感。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歌包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以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体会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与爱。感恩父母。要关心父母。把情感化为行动。

教学重难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诗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以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力图回报。

课堂导入。

当我们呱呱坠地,母爱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母亲的爱像阳光,它比阳光更温暖。母亲的爱像美酒,它比美酒更甘甜。有了母亲的爱,我们才能健康的成长。母亲,是世界上最温柔的词语,母亲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母爱的古诗。孟郊的《游子吟》。

介绍作者。

孟郊,字东野,(751-814)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五百多首。其中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游子吟》是其中的代表作。是歌颂母爱的著名诗篇。此外,孟郊的《登科后》,也十分有名。孟郊早年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登科后》是孟郊在46岁考中进士之后所作。

理解全诗。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一座低矮的茅草屋里。一位年老慈祥的母亲,正在灰暗的油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她一针一线缝得多么细密。生怕儿子迟迟不能回家。好让衣服更结实,更耐穿一些。一阵飞针走线之后,那位母亲停下手中的活计,深情的望了望正在身边苦读的儿子,把油灯往儿子那边挪了挪,又拔下头上的发簪,将灯芯拨了拨。好让油灯更亮一些。然后又低头继续缝制起来。儿子抬起头,望了望母亲那满头的白发。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枯瘦的双手。他的眼睛湿润了,他心潮澎湃,不禁脱口而出。“慈母手中线……”

理解诗歌。

解题:游子远游的人。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我们学过的《暮江吟》与此相似。

理解诗歌

第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慈祥的母亲。游子,将要远行的孩子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母亲对儿子的千般情万般爱都凝进了这一针一线。

第二句。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恐担心归回家。

临行前,母亲忙着细针密线的缝制衣服,担心孩子此去许久不回家。母亲缝进去的绝不只是一针一线,而是叮嘱是牵挂,是担忧,是一颗爱儿子的心。

第三句。

所以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三春晖春天和煦的阳光。今天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所以春天又称三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对母亲的孝心就像春天的小草一样微不足道。又怎么能报答母亲呐,春晖般的恩惠呢?母亲用爱心养育我们,用智慧启迪我们,用真情沐浴我。我们怎样才能报答母亲呢?

点明主旨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出血的故事线合一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词,目的,动作与神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母亲没有说什么,也没有离别的泪水,却满溢着深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面几句的升华,乙型这样的比喻表达了赤子之心,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般的儿女怎能不报答万一呢?

课堂内容升华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同学们认真的想一想,我们在这特殊的日子应该怎样回报母亲呢?

在更加深入的想一下,平时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母亲对我们的恩情说不完、报不尽,我们应该怀着感激的心情去善待母亲,让母亲因为我们而喜悦,而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