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话不吐不快,吐一吐,舒心了

2020-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闲否聊哉

  最近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持续了好几个月,热度依旧,此刻写这么一篇文章,也算不上蹭热度了,只是一些个人的感想。

  关于这个话题,可能并不止现在,甚至到年底,或者明年都会持续存在,这个话题就是:美国开始制裁中国企业了
自从去年年底开始,特朗普的新政不断,始终围绕这一点,就是对中国企业进行压制和打击,从技术层面到企业本身,从头到尾,没有一点遗漏,动作始终没有停顿。

  当然,写下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讨论这些政治问题,也不是为了分析什么中国在国际中的形式。

  去年,美国对中兴事件,就像是当头一棒,砸晕了很多人,在这件事情之前,甚至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缺少了美国的支持,中国会有一家企业面临倒闭危机。

  当然这仅仅只是开始,对于经营范围的限制就已经差点将一家大型企业至于死地,于是很多人会质疑,难道以中国的人口数量,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人就不足以养活中兴么?

  接下去又有了华为的芯片制造技术制裁,甚至有了强制收购tiktok。

  从技术到公司经营范围再到企业本身的所有权,一条龙服务,简直到位。

  看到很多帖子,很多文章,下方的评论里出现的最多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人口多,根本不怕,限制经营范围,我们中国人就能养活企业,限制技术,我们中国人脑子再不好使,15亿人也一定有人可以做到技术突破,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因为我们有15亿人口,因为我们有全球面积第三的领土,因为我们是全球第二的经济体,我们怕什么?我们什么都不怕!

  抗日战争,两弹一星,甚至是四大发明,频频作为典型案例被丢在评论里,反正总而言之就一句话,中国人就是这么了不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脱离了这个世界,中国依然可以存在。

  这种观念真的让人很震惊,到底是如何才能形成这样的观念,究竟是谁教育出了这种“爱国”情怀?

  从小学开始,教科书里出现的所有内容的出处,除了语文,历史以外,可能也就只有一个勾股定理姑且算是出自中国了,而这之外,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所有的基础理论,能看到多少国人的身影,从马克思的思想,到律法体系的制定参考这样一国的根基,再到手机,电脑,电子仪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其原理,制造工艺,背后的各种技术理论署名又能看到多少国人的身影。

  泱泱大国,能在这个世界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一笔的地方凤毛麟角,人口优势在哪里?再看看生活中,身边的一切,或许大部分都是“made in china”,但恐怕没有多少是“create in china”,对近代影响最大的电子设备,最早想出通过机器对2进制数进行演算的人叫图灵,利用这个想法创造出来的第一台计算机来自美国,而制造这台电脑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理论,也看不到中国的影子。

  简单的来说,我们身边的一切日用品,他们的躯壳或许来自于中国,但他们的灵魂没有一个属于中国。

  细思极恐,960万平方公里中,在近代这2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在追逐别人的背影,而从来没有超越,唯一值得自豪只有“made in china”一句话而已。

  这么多的文章评论中,能看到的最多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只是没有去做而已。

  欧美通过200多年努力,积累,实践所得到的结果,在那么多人的眼里却是:我们只是没有去做而已?也不知道到底是从哪里得来的自信,会产生这样的认知。

  在任何行业领域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都不难理解,如今国内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只是在做模仿,每一步都只是踏在了别人的脚印上而已,从来也没有脱离,更不要说超越。

  那么就算我们开始做,又从哪里开始做?

  很多人觉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给出一个答案:他们做不到的我们要做到,他们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绕了一圈,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有变化,做不到的依然做不到,已经做到的也仅仅只是去模仿,每一步都踏在别人踩下的脚印里,美其名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句话很有意思,在欧美,说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错,因为现在的这个巨人就是他们培养出来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这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了解这个巨人的成长经历,每一丝细节,每一次成长,而这句话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就有点诡异了,与其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如说是粘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似是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实际上只是一个附着物,只要巨人伸手摘下来,就只是一个单纯的附着物而已。

  或许这个说法有点极端,不过还是觉的很形象。

  但仅仅只是这样,也远没有普通人想象的这么轻松,往往是各种金钱和时间投入之后毫无所获。

  再有一点不得不说,很多人觉的在这个知识高度流通的时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绝不是一句空话,只要努力总会有所突破,也正是很多人会对欧美200年的努力,积累,实践最终报以:我们只是没有去做而已,这种想法。

  但实际上在教授各种知识的教材上都存在难以想象的差距,还记得从前自学微积分的时候,搜索了很多资料,但几乎找不到什么有用的教材,最后找到的,并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教材,原本还是俄罗斯的,虽然不否认国内的翻译水平确实极高,但终究是采用了外国的教育思想进行编写,即使是从加减法开始,却还是有很多地方看不懂,并不是因为内容不够详尽,只是因为学习方式有所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更多的参考资料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最后学的越多,也就发现不懂的越多,但不得不说,教材本身讲解的已经极为详细了,从加减法开始逐步深入,条理清晰,过程明了。

  再反观国内教材,从语文的角度来看,每一本教材的编撰作者都是及了不起的老师,每一句话,每一条要点都绝不会让人产生任何歧义,但再看内容,就实在有点单薄了,往往就是3部分组成,简介,要点,习题,不需要疑问,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简介只是为了凑点字,要点和习题才是重点,从教材内容通体看来,每一个知识点往往就显的没头没脑难以理解了。(这一点通常的做法就是依靠老师教导,通过上课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但想要通过教材直接学习,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心情很沉重,也很无力,每每总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学习的知识越多,就越发的觉的自己无知,也越发感到无力。

  在大多数人的观点里没有人会关心失败,也没有人会去考虑从失败中获得了什么,所有人都在等成功的成果出现,然后摘取果实,但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螃蟹的美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