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知道
有个故事讲有个父亲带着自己的2个孩子去看电影,电影院有规定:6岁以上的人要3元钱,6岁和以下的可以免费.这个父亲就要买6元的票,售票员看了就问你的孩子几岁了,父亲说:一个7岁,一个3岁.售票员说:其实你就说他6岁了,6岁和7岁是看不出来的.没有人知道.这样一来,你买3元的票就够了.可父亲严肃的说,他几岁他自己知道的.
或许很多人不以为然,也有人以能给够买票的孩子免票为喜, .我们且不说诚信的意义,也不说国家对孩子的福利太少最重要的是他忽视了孩子成长的感受和价值.他自己知道.孩子对自己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会非常难忘.难道你忘了自己小时候,能够自己爬行的喜悦,能够直立行走的快乐.会吃饭,会写一个字,会和人打架,会骑自行车……等等数不清的独特而无限美好的回忆.
每一个孩子在他成为生命体,没有出生就开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之路.以前有人说孩子是一张任人描绘的白纸,一切都要成人来设计.其实,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更象一棵小树.他的存在绝非偶然,他有他自己成长的方式,他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处理自己的生命与社会的吻合.有的孩子观察力强,有的孩子擅长模仿,有的孩子动手动脚特慢,有的孩子手脚麻利.千人千相,不能一一而论.但我们的家长,以爱的名义在做着这样,那样的蠢事.孩子不会快速系鞋带了,你来搞,孩子不喜欢音乐,你却要他学习,美其名曰:扬长避短.还有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玩物,我就看到有家长认为一岁多的孩子偶然会背个什么诗歌,就逢人就夸,让孩子给人表演.表演完毕除了夸奖还要有亲吻或物质奖励,这和动物园的猴子表演后给香蕉吃,没有太多的区别.在孩子自己的感受中没有比自己亲自做了什么更快乐了.因为每一次那怕是慢吞吞的话,笨拙的动作,摔在地上的伤痛,都是属于自己的真实成长。.
就象蒙特梭利讲的,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你告诉我我忘了,我看到,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懂了),.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表达自己的所知,同时用自己的所知去探索未知.所以我的家长朋友们,不要压抑甚至取代孩子自己的成长感受, “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智商自认为高于鸭的养鸭人也是晚于鸭知的。
说了孩子,说说我们成人吧,我们时常讲的成功,超越,其实也是这么一个意思。因为从很小就被灌输了这么一个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不能输,自己一定要赢。所以时常给自己的压力太大,时常防着别人。从小超越,却难以超越。其实我们现在想过来的人们都知道,成功首先是要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能力所在,不是总想着排他性竞争,而是合作性双赢。阳光道上的风景和独木桥上的各有美景,不是那个好于那个。然后就是成为自己,成为自己在未来生活的道路上,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多诱惑,你想成为别人可能很快就会实现了,比如现在的山寨,克隆,抄袭,可以一夜成名,可是那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又会为此所累。最后才是超越自己。有时候,我认为超越自己都是一种理想状况了。成人迷恋游戏,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幻想超越症,社会上可以超越自我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干脆就认为成为自己,已经成功了。
说了人,说说我们所看过的《西游记》吧,我记得有一集叫做《真假美猴王》,真的和假的,在各种外帽,技能都无法鉴别的情况下,提出了心魔的概念,其实也是这么一个道理,最大的魔鬼来自自己的内心,心魔已除,天下太平了。一个人的追求也好,与命运抗争也好,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自己内心。白岩松讲的三种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华德福教育讲的身心灵的全人教育,从矿物质,植物动物,到人,从物质体,到意识体,精神体。也是包含这层道义在的。
有些事情他自己知道,我们还不知道的,有些事情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就累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