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之上——我所喜欢的理想组织模式

2016-05-29  本文已影响103人  林宏海

(本文收录于《音乐周报》合唱版)

于合唱,我并不算专业人士,只是混迹各个合唱团多年的普通一员,因此,我想尝试结合其他领域来谈谈我对合唱的一些感受。

为什么会喜欢合唱,其中一个原因是合唱代表了我所喜欢的理想组织模式——人尽其才,各谋其政,协同合作,浑然一体。

人尽其才

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合唱讲求因才选人,这里的“才”,通“材”,是指先天赋予加后天训练形成的个人的声音条件,所以,合唱团选人,或者我们参加合唱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测试音域,确定声部。

我音区较低,一般都分在男低声部。在接触合唱之前,我会因为唱不了高音而烦恼和没有自信。试问,让技术宅从事公关工作,有几个能胜任呢?

如鱼得水,方得其乐;人尽其才,始立自信。

各谋其政

找到了合适的声部,并未万事俱备。

刚开始接触合唱的我们,尤其是低声部,很容易就被旋律声部带跑了,这也是合唱很大的一个难点。

因此,个人对乐理、视唱练耳的学习,声部对曲目的练习及难点分解,是非常必要的,好比优秀的组织一定要有规范的岗前培训和部门内训。

各谋其政,才能进一步协同合作。

协同合作

在组织中,我们见多了“各人自扫门前雪”、“部门利益至上”,一个不讲求合作,甚至还内耗的组织,怎么可能优秀。

合唱也一样,核心在“合”。引用和演绎一位指挥的话,“如果声部内和声部间无法做到协调,即使个人唱的再好、再准、再对,那也只能是不好、不准、不对的。”

“合”的关键,不在“唱”,在听,而听的前提,是“熟”。当你只顾着想自己该怎么唱的时候,你会听得到你身边的人是怎么唱的么?更不用说听到“遥远”的别的声部了。

浑然一体

学会了听,做到了协同合作,是否就万事大吉了?

房子盖了个毛坯,还要有装修风格;组织搭了个框架,还要有企业文化。合唱团,也要有自己的团体定位和艺术风格,或者说“文化”。

按不同维度,合唱有交响合唱,室内合唱,无伴奏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等很多种。合唱团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合唱团员要选择自己认同的“文化”并融入其中。

在平时的和声练习中,我们应重视合唱感觉的磨合;在作品排练中,除了谱面要求以外,我们还要努力挖掘作品内在的艺术特质。

“沉郁的和声弥漫笼罩

我放心的纵情欢唱

却再也无法分清

我的声音在何处徜徉……”

林宏海

2016年5月24日于鹏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