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友广场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

2023-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健玲

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有书教育,ID:开花的树,文责自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对酒当歌,漫游天涯。

说的是谁?自然是意气风发的杜甫杜少陵的青春时代了。

说起杜甫,你脑海想到的形象是什么呢?是愁苦?羸弱?还是愤世嫉俗?

其实年少的杜甫是风一样的男子。

说到杜甫,同时不免要提一下李白。很多时候,杜甫给人的印象是穷愁潦倒。而李白是潇洒倜傥、“千金散尽还复来”、挥金如土的一个人。

其实真实的情况刚好相反,杜甫不仅出生于书香门第,还是官宦之家。

有人说李白是富商出身,但这个是没有考证的。有些学者说李白是胡人的后裔,从西域举家迁徙到了四川。没有底气,所以他才总是想方设法地去跻身于士大夫阶层。

而杜甫的出生是非常清楚,有稽可查的。杜甫十三世祖杜预是晋朝的将军,对《春秋》很有研究,是个有学问和谋略的儒将。

杜甫的祖父杜守言,是武则天时期非常有名气和才气的诗人,他的诗作现在还有流传。

杜甫的父亲虽然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但是做过县令。杜甫的亲戚基本上都在官场做官,他小时候在姑姑家长大,姑姑嫁的也是官宦之家。

可见,杜甫从小就出生在一个地位显赫的家庭。

李白和杜甫,总是给人不一样的印象,大概就是因为,有底气的杜甫爱哭穷,没根基的李白爱装阔吧。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什么意思呢?七岁的杜甫,一开口写诗吟诗,就不是一般的花草之类的俗物,吟的就是凤凰神鸟。

九岁的时候就能写书法,写成了一囊(一袋子)。他的文采,也很快地得到了一些名流的赏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十三四岁,就在当时的达官贵人家宴上,欣赏当时最有名的音乐家李龟年表演。

要知道李龟年兄弟,可是当时炙手可热的御用歌唱家。因为唐玄宗的欣赏,他家非常的富有,他在洛阳造的那个宅子,比那些王公大人的宅子还要高、还要气派一些。

杜甫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浸润下生活的,并且受到了那些士大夫的赞美,他的青少年时代,应该说是风光的。

生活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杜甫自然不急着工作,不急着去当官。他有很多时间,可以一直都在漫游。他19岁的时候,开始游览晋地。

20岁开始游吴越,一游就游了四年多。从洛阳出发,然后向东,向南江苏,浙江那几个地方都去了。

在南京、在苏州、在浙江的天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条旅游线当然也是唐朝的黄金旅游线。现在浙江有些地方还打这个旗子,说是唐诗之旅。

杜甫这一走就是四年多,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呢?

一路风景,一路交友,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他这一段的人生是真正的旅游,真正的惬意。

李白也爱游玩,但他更多的是不得志的无奈,还有一些求仙问道的意味。

年轻的杜甫充满了壮志,二十四岁的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却出师不利榜上无名。杜甫也不伤心,考完了,就高高兴兴地去山东旅行了。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泰山脚下,杜甫非常兴奋,激情写下了《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岳=高大的山。五岳名山,分别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五岳的宗主当属泰山。

泰山的别称又叫做岱,所以杜甫就叫它岱宗了。开篇第一句就是一个激动的发问:“岱宗夫如何?”

夫=语气助词,相当于“呀”,我仰慕已久的泰山,究竟怎么样啊?杜甫自问自答地说,那真是“齐鲁青未了”啊。

泰山绵延得非常远,分开了古代的两个大国——齐国和鲁国。所以站在齐鲁大地上一看,清脆的山色根本就没有尽头。

赶紧爬啊!杜甫一边发现了神奇险峻的山石,秀丽端庄的松树,不禁感慨“造化钟神秀”。心想,造物主对泰山真是情有独钟啊!把一切秀美都赐给了它。

不仅如此,还赐给了它耸入云天的身高。以至于“阴阳割昏晓”,在向着太阳的阳面,山被照得十分明亮;而背对着太阳的阴面呢?却像黑夜一样昏暗了。

爬着爬着,就来到了半山腰,杜甫感觉到“荡胸生层云”,层层云雾在山中荡漾,让杜甫的心也跟着荡漾起来了。

“嗖”的一声,有飞鸟经过。杜甫好奇得“决眦入归鸟”,“决眦”就是张开眼角的意思,杜甫把眼睛睁大得连眼角都快裂开了。他要去追寻那些归鸟的身影,鸟儿越飞越高,杜甫也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处,从那里往下一望,所有的山都会瞬间变得渺小啊!

这首诗通篇激昂,一气呵成。诗名为《望岳》,整首诗就真的把泰山“望”了个遍。

远望它的绵延,近望它的秀美,细望它的飘渺,俯瞰它的雄伟。泰山的一切美景,都被杜甫望穿了。

后人再登泰山,也想提笔,但一抬头看见石碑上的《望岳》,就只能甘拜下风了。

作为杜甫留存下来最早的诗作,《望岳》不仅抒发了青年杜甫要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更让我们看到了杜甫想要一登诗坛顶峰的雄心。

杜甫自信满满地认为,以他的才干,他一定可以出人头地,可以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可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因此,当他望着泰山时,不禁喊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充分表现出那傲视一切的年轻的豪气。正是凭借着这份雄心壮志,这位落榜青年才能一跃成为千古诗圣啊。

杜甫的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在战乱中,他一直颠沛流离,尝尽种种的痛苦,是个人命运的不幸,然而这种大不幸却成为杜甫艺术胜利的大幸。

杜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集大成的诗人,他既可以总结前人的成就,又可以在集大成中开创新东西,从而去影响后人。

而李白在总结前人方面做得也好,但是他开创的东西很少。李白喜欢古体,不喜七律,他的五律和七绝写得很好,但是李白几乎不写七律。

而杜甫在古、律两方面都做得很好。他对后代诗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李白,唐代后半期最重要的四个诗人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都是学杜甫的。

到了宋代,那就更是一面倒了。几乎宋代所有的大诗人,受杜甫影响的成分,都要比李白多得多。

杜甫 这种承先启后的独特性,使他成为中国诗史最具有历史地位的诗人,他的这种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喜欢杜甫的超然脱俗——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座茅屋,一场风雨,谁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