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读书· 推文汇总家庭教育花影

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与神兽一起成长

2024-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史虫l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过很多教育书籍,发现最具实操性的还是这本。如果你家神兽正令你无比抓狂,那就来读这本书吧。里面的育儿理念和沟通技巧,会让你从反省到改变到脱胎换骨。

第 1 章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有没有想起我们小时候?

孩子:“妈妈,我腿摔得好疼!”

妈妈:“你是男子汉,不疼。”

其实,这类对话的基本逻辑都是一样的:孩子,不需要了解你的感受,也不要相信你的感受。

试想:孩子的感受被长期否定的后果是什么呢?或者孩子将自己的愤怒演变为争吵;或者孩子认同了家长的暗示,将自我情绪压抑。为什么被霸凌的孩子不对老师不对家长诉说?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无法正常排遣自己的情绪?是否都意味着可能孩子有着这样一个“感受总被霸道否定”的原生家庭呢?!

成人以不良情绪为羞耻,自然也不允许孩子不良情绪正常发生。而从心理学角度讲,情绪是人类的正常表征,只可疏导,不可压制!

作为家长,当我们能意识到“阉割”孩子的情绪感受是一种错误时,我们才能疗救自己并努力尝试站在孩子立场上去理解他们。具体有四步骤: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其中第三步,我觉得难度最大,因为这需要大人有很强的共情能力。但是这一步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举个大人自己的例子:如果你今天在单位被领导误会批评了,内心很郁闷,那么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回应呢?

“这有什么呀,真不值得你这么郁闷。好好睡一觉,明天又是艳阳天!”(否定感受)

“谁在单位不受点委屈呀,看开些,就是那么回事吧。”(讲大道理)

“我给你说,明天心平气和找领导谈一谈,先把活干完。”(给出建议)

“你为什么要招惹他呀?以前发生过这类事吗?”(提问质疑)

“搁我是老板,肯定也会那种反应。你得理解人家。”(偏袒对方)

“哎呀,你真太可怜了,我都替你难过了。”(过分同情)

“你这可能是小时候受过什么心理创伤吧,老板责备你又唤醒了那些不好的记忆?”(业余心理医生)

“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那些么多压力,还被领导训,心里一定不好受。”(产生共情)

各类反应比较一下,有没有觉得“产生共情”才是你最期待的反应呢?那么,这也是孩子最需要的反应。

下面,我们再温习一遍帮助孩子摆脱苦恼的四个技巧:全神贯注地倾听(倾听);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回应);说出他们的感受(共情);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实现)。接下来,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不是的。有些时候,可能只需我们说一句:“谢谢你告诉我。”或者,“啊,你一定很开心奥!”

2 .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孩子说“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真讨厌!”我们可以说“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了。”对于孩子此时的情绪,家长只需接纳,给以理解即可;而没有必要也跟着孩子说“老师真讨厌”。

3 .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错在孩子难过的时候,只需要你的接纳,而不是逼着他做出解释。有时候孩子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难过,也有时候是孩子不好说出理由,总之,别给孩子徒然增加难度。除非他自己说出原因。

4 .怎样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千万别用“我了解你的感受”一句话了事!怎么做呢?建议把问题细化去回答,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孩子是能够体会到我们的努力的。比如,孩子说“上学第一天很紧张”,爸爸可以说“上学第一天是有些紧张,有那么多新东西需要适应”。

5 .当听到孩子说“你讨厌”或者“我恨你”时,如何做回应?这种话语从青春期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几乎司空见惯,想必辛苦将他养大的你真想一巴掌呼过去,或者刷然流下委屈的泪水。请跨越情绪,学会说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刚才听到的话,如果你对什么事情生气了,可以用另外方式告诉我,也许我能帮你。”

6.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是否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切记: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如果孩子所有行为都被许可,就会变成溺爱!

第 2 章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错误的事情。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想办法让他与我们合作,具体分五个步骤:

1.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2.提示。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4.说出你的感受。

5.写便条。

假如孩子总是吃完油腻东西不洗手还乱抓,你会什么反应?

“说过多少遍了,又不洗手!你怎么回事?”(责备)

“每次说洗手都记不住,脏得像头猪!”(谩骂)

“再不洗手,我就把你扔出去不要了。”(威胁)

“马上把手洗干净,快点!马上就去!”(命令)

“你觉得不洗手对吗?手上有多少致病细菌,生病了又要去医院……”(说教)

“又不洗手,你想挨揍吗?”(警告)

“看见我的白头发了吗?都是因为你。”(控诉)

“你看小雨多懂事,每次都先洗手才吃东西。”(比较)

“又不洗手,你以为你这样很勇敢?”(讽刺挖苦)

“你总是记不住洗手,长大了会成邋遢大王。”(预言)

假设我们自己是孩子,听到这些话会什么反应?能积极配合吗?我想“积极”肯定谈不上吧。

那么按照书中提供的五个技巧,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回答:

“我看到你没有洗手。”(描述问题即可)

“不洗手拿东西不卫生”(提示即可)

“没洗手。”(简单词汇)

“不洗手让我很不舒服”(说出你的感受即可)

“请洗完手再拿东西,谢谢!”(贴便条)

以上技巧最大的特征就是:客观对待,不带情绪,不作评价。

第 3 章  代替惩罚的方法

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挖苦、说教、警告、谩骂、威胁的词语已经植入我们的语言甚至是思维习惯当中。不过,通过第 2 章的学习,可能你和我一样都想努力把这些可恶的词汇从“习惯”中剔除出去,但改变确实很艰难。在我自己,动不动就回到老路上去:不是威胁学生,就是威胁孩子。常用句式是:“再不……就……”威胁学生,通常是有用的,因为老师手握权力。但同样的句式在自己孩子那里会被回击得支离破碎。

其实,我和同事们也经常讨论:“惩罚,到底对学生有用吗?”“严厉惩罚的老师班级整体成绩确实好。”所以,真正让我反省到错误的不是教学工作,而是自己孩子的激烈反抗。孩子用她歇斯底里的哭和条理清晰的分析将我彻底打垮,还附带容给我一个词:暴君。

必须承认,最初听到这个词时,我确实很伤心。但因为心疼孩子,加上她的每一条表述都那样无懈可击,我终于开始自我反省!

吉诺特博士说,问题在于,惩罚并不起作用。“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怎样,我一定决心丢弃“惩罚”这种手段。那么,用什么来代替“惩罚”呢?文中给出七个技巧:

1 请孩子帮忙。

2 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人格。

3 表明你的期望。

4 提供选择。

5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6 采取行动。

7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举一个实操案例:孩子在商场里乱跑,家长如何应对?

你来帮我拿三个柠檬。(请帮忙)

我不喜欢你这样,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明确立场)

我希望你不要乱跑。(表明期望)

给你一个选择: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提供选择)

如果孩子还是乱跑,直接抱起来放进购物车,说:“看来你决定坐在购物车里。”(采取行动)

如果孩子把东西不小心碰坏了,告诉孩子:“你把商品弄坏了,我们现在必须买下来,这个费用需要从你的零花钱里出。”(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现在我们先去结账,避免生出误会。”(告诉孩子怎样弥补失误)

以我个人的体会,能灵活组合两三个技巧,就会有成效。即使只能单用一种,也比简单粗暴的“惩罚”好得多!

要是问题一再出现,技巧失灵了怎么办呢?书中还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第四步、把所有想法都写下来。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解决问题。

这五步需要家长或者老师付出耐心去完成。我个人感觉:“功亏一篑”往往是因为成人失去了耐心,又重新回到简单粗暴的老路上去了。

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大人是否下定决心弃旧用新。请牢记:孩子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我们的“仇敌”,当然,更不是一个“问题”。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是要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谁输谁赢上!再次强调:“惩罚”从长期来看,真的是无效的,个别案例甚至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恶果!

第 4 章鼓励孩子自立

我相信,每位家长都期待:当孩子有一天离开我们时,有能力独当一面。但我们实际的做法呢,却 常与期待的目标背道而驰。

“一定记得多喝水奥!”“书包已经帮你收拾好啦。”“别学车了,太危险,爸爸送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一边梦想着孩子长大自立,一边倾尽全力为孩子规划每一步。

那么,鼓励孩子自立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有六个技巧: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2.尊重孩子的努力。

3.不问太多问题。

4.别急着告诉答案。

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6.别毁掉孩子的希望。

如果孩子作业拖拖拉拉,控制型回答:“马上写作业!”给选择回答:“看得出来你还不想写作业。你是看完这集动画片写还是五分钟后写呢?”

如果孩子衣服拉链拉不上,假鼓励回答:“很简单,你再试一下。”尊重型回答:“这确实不好拉,,要是把衣服拉直,可能有效果。”

如果孩子从外面回来,家长总爱问:“今天开心吗?”“出去干嘛了?”诸如此类的问题看似对孩子关心,实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那么什么时候问问题最合适呢?在孩子想说的时候。

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我常被问到一些回答不了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一定要上大学吗?”“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人?”……以前我总是急于给孩子答案,本书告诉我们:把孩子的问题反问回去,让他们做进一步思考,才是最有帮助的!比如:“你是怎么想的?”“你问了一个哲学家问了几个世纪的问题。”或者直单纯重复一遍他们的问题。总之,别急着告诉他们答案。

我们这一代人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教育多是自力更生,以求人为可耻。但当我们进入社会以后就发现,个体不过是社会巨网上的一个网眼,根本没办法离开人群。正如本书所说:“外界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利用。我们的生活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总能找到帮助。”比如:从朋友那里可以学到一项新技能,从老师那里可以解决一道难题,从医生那里可以获得一些保健知识……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父母怎样看破世事,都要对孩子的梦想充满期待,即使明知道那个梦想某一天会如肥皂泡般破灭,也要忍住不泼孩子冷水!因为,我们都曾年轻过,生活的很多乐趣就来自梦想、幻想、期待和计划。把孩子的梦想当做他正在描画的一幅图画,画成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全心投入的快乐!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其它鼓励孩子自立的方法: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身体;不要在生活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让别人自己去问孩子问题;尊重孩子偶尔出现的“没准备好”;谨防说太多“不”……

第 5 章学会赞赏孩子

在传统教育下长大的我们头脑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因为生怕孩子骄傲,孩子做好做坏,都会遭受批评。直到孩子某一天忽然回击我们一句:“从小到大,你总是否定我,导致我很自卑!”原来,自卑的种子是家长给种下的;原来,优秀孩子的自卑源自父母的一味高要求。

当这类孩子成为父母后,他们在自我反省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一味表扬孩子。在学校,则表现为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一味肯定。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孩子分不清楚对和错,盲目自信,缺乏自我反省能力。

所以,请用心学习本章节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吧:

1.描述你所看见的。

2.描述你的感受。

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这个技巧的核心是“描述”,像我们写文章一样去“描述”,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真正的自信力和正确的自豪感。

如果孩子今天打扫卫生了,不要一句“你好棒呀”敷衍过去。你可以这样说:

“地板很干净,床很平整,书都整齐地码在书架上。”(描述看见)

“走进这个家里,我就感觉好舒服呀!”(描述感受)

“你做事这样‘有条理’,好棒!”(行为总结)

如果某学生今天作业有进步,不要一句“有进步”带过。你可以这样说:

“今天的作业,字迹整齐,关键点都写出来了。”(描述看见)

“这样高质量的作业让老师心里很舒服!”(描述感受)

“看到你这样认真做作业,老师很欣慰。”(行为总结)

以我自身的体会,“描述”这个放大镜真是太神奇的“赞赏”工具,好好用起来吧,你会发现“描述”看见的和感受到的美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极度和谐!

第 6 章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这个世界很奇怪,我们常会将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三言两语作为认知某人的标签。其实,何止人,我们的认知太习惯贴“标签”了,比如男人理性女人感性,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女孩子擅长文科男孩子擅长理科……其实,任何形式的贴标签都是一种固化思维。而我们最需要的应该是成长型思维,即看到改变的可能,并想办法去改变。本书提供了六个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技巧:

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3.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4.以身作则。

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6.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当读到这一章节时,不知道你是否和我生出一样的感觉——做个父母真难呀!每一个技巧的学习与应用不仅需要极大的自我反省能力,而且需要莫大的耐心。自己意识到是一回事,自己能做到是另一回事,显然,后者难度太大了。“情绪失控”是我们的致命敌人!

做一个在学生面前情绪稳定的老师很容易,做一个在孩子面前情绪稳定的家长很难。但不管怎样,为了让孩子能健康长大,我们还是下决心改变自己,不是吗?!

没错,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定决心自我改变。

第二件事:练习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第三件事就是观察和实践六个技巧。

第四件事最重要:想不给孩子贴标签,首先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不必给自己套上“好妈妈”“坏爸爸”“溺爱型妈妈”“权威性爸爸”的枷锁。其实,我们和孩子一样,也在每天的经历中不断思考与成长。

世上没有最完美的教育,只有全心全力爱孩子的父母。这份爱足以让每个愿意为神兽的成长做出最大努力的父母成长为最优秀的父母:耐心倾听孩子感受,用心描述孩子好行为,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与努力,用更好方式替换惩罚,寻找机会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