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道德经》第34天

2022-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顺其自然蕾

共学《道德经》第34天2022年3月21日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

【原文】

大道泛兮①,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②,功成而不名有③。衣养④万物而不为主⑤,常无欲⑥,可名于小⑦;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语音]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注释】

(1)汜:同泛,广泛或泛滥。

(2)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3)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4)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5)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6)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

(7)小:渺小。

(8)大:伟大。

【解读】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再次谈到道的问题,说明道的作用。老子指出,道成就万物,但从不主宰万物,更不显示功德,因其“无欲”而被称作“小”(即“无名”)。道是万物之所归,但又不主宰万物,因积德深厚而被称作“大”。这种崇高的理性实在难能可贵,可以说是老子对道的礼赞。

本章进一步阐发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统治者们应该像道那样起朴的作用。从另一角度看,本章又是在谈作为圣人、侯王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关于道的属性,在学术界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有人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从它育养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这方面看,则常无欲,可名为小;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可名为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道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的呢?

许多学者认为,道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同意这样的观点,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道的问题的关键所在。

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育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例说】金鱼报恩

在遥远的波斯尼亚的一个小村子里,生活着母子三人,妇人名叫费希玛。有一天,在外地工作的丈夫马尔科奇回来,送给儿子两条金鱼。第二年,波斯尼亚爆发了战争,可怜的费希玛不但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家园,不得已带着两个儿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之路

在离开破损的家园之际,费希玛记起了丈夫送儿子的那两条金鱼。它们也有维续生存下去的权利啊。于是,她将鱼轻轻地放回了蓝蓝的湖水里。

几年后,战火平息,费希玛带着孩子们返回故里。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处处都是废墟,正暗自神伤间,忽然,不远处湖面上泛着的片片金光吸引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到走到那个当年放生金鱼的湖边,仔细观看,原来那片片金光竟是一群活泼美丽的金鱼,它们应该就是那两条金鱼繁殖的后代。费希玛和她的孩子们多么高兴啊,仿佛与自己的亲人在乱世后重逢。安定下来之后,费希玛仍继续喂养那些金鱼,平静的湖水中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一传十,十传百,费希玛和她的金鱼的故事流传开来,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并顺便买几条自养或送人。于是,出售金鱼成为费希玛一家的致富之路,费希玛和她的孩子们终于过上了安宁、殷实的生活。

当年,当费希玛捧着一缸金鱼走向湖边时,她一定没有想到未来这些金鱼的子嗣竟然能养育她的家庭。如老子所言“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但你怎知一时的善念播种下的是怎样的生命和种子?虽然并未希图,可是,这满湖的金光粼粼中的确就是善念的回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