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与儒学
在儒学历史中曾经有过三次兴盛,一开始就是孔子与孟子。孔子创造了儒学,而孟子则是延续了孔子的思想,完美的继承了儒学。第二次就是后来的董仲舒,不过儒学的第二次兴盛已经是在汉武帝时代。第三次则相较的更远,已经是到了宋朝王阳明的时期。不过儒家在历史中经过了很多次的演化,而今天我们就大概的了解到了儒学的第二次兴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其实汉武帝在一开始治国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儒家,当时的儒家并不算是特别的兴盛。而汉武帝也是直到最后才意识到了,道家和法家已经不管用了。对于统治一个已经一统天下的大国来说,到家显得太过于散漫,而法家显得又太过于严厉。这时候儒家都得到了施展之地。
董仲舒:儒为学之尊其实在这一则文言文中,董仲舒所说的儒学,跟一开始的儒学已经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等我们经过对比就会发现,这时的儒学其实已经比以前的肤浅了一些,变得更加偏向于外在。而这时候的董仲舒其实已经推出了一种新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其实并不是把百家都废除了,只留下了儒学。而是把百家都融合到了儒学之中,诞生了一种新的儒学。而他就在这一则文言文里说了:“春天是孕育了生命与复苏的季节,正像是君王会把仁爱道德普及到天下百姓之中一样。接着的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与之相同,德就是君王用来养护百姓们的。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而刑罚,则是国军用来惩戒管理百姓的。仁爱,说的是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礼义,主要是应该规范自己,而不是规范别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先规范自身,却要规范别人,那么这就不叫做义了。而一个人如果不被爱的话,那么就算爱别人也没有用。这也不能叫做仁。”
其实董仲舒这时的想法跟孔子和孟子一开始的想法已经不一样了。就单从他的最后两句就可以看到,董仲舒认为仁爱是把仁散播打天下,而非是对自己也同样仁爱。他还说,义是要先规范自己,而不是去规范别人,如果你连自己都做不好,那你就没有资格规范别人,而且也只能用一些强硬的手段。这就不算是义了。而孔子并不是这么说的。孔子在我们对他之前的了解中也知道,他向来主张的是把仁爱散博于天下,同时也要修炼自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别人呢?所以这两者其实是一样的,而非是像董仲舒这样说的,受到了限制。义也是一个道理,当你规范了自己之后,当然是尽可能的把这些东西传播到别人身上。孔子一直以来的理想就是能将儒家传遍天下,而当你自己规范了,就要尽量让他人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经过一对比就会发现,董仲舒的儒学确实跟孔子已经有了一些不仅是表面甚至是根本上的不同。两者对于某件事物的理解首先就不太一样,而这本来就是一个基础。
其实汉武帝和董仲舒在这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认为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政治方法。当然,这应该是孔子一直以来所希望看到的。不过这里的儒学跟以前已经有了不同,因为已经融合了诸子百家之中很多的理念。再加上不管是什么时代或是什么政策,一直沿用一个永远不变有的时候也会带来不太好的结果。而一直沿用儒学的结果就是,因为其中的礼法十分繁琐,所以到后来就仅仅变成了表面上的形式,中心已经成为了空壳。
董仲舒虽然跟孔子的理念已经不一样了,但是还是因为他将儒学推向了第2个巅峰而被后人所记住。而他对于儒学的贡献,那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真正的儒学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已经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