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通洲桥的建筑艺术/李年丰
通洲桥位于兰溪市东北梅江区石埠乡塔山村梅溪上,自古就是金华、义乌、浦江通兰溪、建德的必经之路,清康熙年间本为木桥,乾隆二十三年改建为石桥,嘉庆五年(1800)毁于洪水,道光和同治年间又先后修葺,光绪十二年(1886)改建为现存的石拱桥。
《通洲桥散文选》正式刊行通洲桥桥身全部用条石砌筑,二台四墩、五孔,全长84.8米,每孔净跨为9米,采用条石联砌筑的半圆形拱圈结构。桥面用石板平铺,两侧设高1.1米的石栏杆,桥两头有二十八级踏步供行人上下。在5米宽的桥面上建有二十一间全长55.5米的木结构廊屋,其中中央一间进深3.5米,其余各间均为2.76米,横向阔三间,明间2.52米,次间0.83米。梁架结构为五檩左右廊式,檐上设挑檐。桥的正中一间特别高大,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使整个桥的外观形成高低错落变化,打破了单调的感觉。其内顶为八角藻井,结构简洁明快。桥的两端各有重檐门楼,翼角起翘,和桥中主楼互相辉映,显得格外雄伟壮丽。廊屋的屋面为两坡顶小青瓦,又显得古朴典雅。廊内二旁设木凳,既可供行人憩息,又加强了廊屋木柱间的联系,富有力学的构思。桥头一对石刻抱鼓,浮雕清晰,图案简洁流畅。在浓荫古树的衬托下,整座桥梁建筑布局匀称,配跨适宜,立面造型高低起伏,虚实相间,宏伟美观。更为别致的是桥的选址精宜得体,不仅符合地质水文条件的要求,而且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结合得非常和谐,桥旁绿树成荫的"挂钟尖"小山,构成桥的绝妙借景和对景。山顶建有玲珑的文昌阁,从山麓的石级小道登临阁前,居高临下,远眺山野景色,俯视宏伟长虹,使人顿觉心旷神怡。这种自然美和建筑美的和谐结合,更使桥梁绚丽多姿,引人入胜。这座体现了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和统一的古代桥梁,已经历了一百余年而无恙,确是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是兰溪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散文集部分目录 梅江草根作家载《兰溪土建学会会刊》1989年总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