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一 、 承担起你在孩子的不 良行为中的责任 。
当你认识到在你的孩子或学生的不良 行为中你也有份时 ,你就能知道该怎样改变你的行为 ,进而帮助孩 子改变他的行为。成年人常常会和孩子一样缺乏知识 、意识和技能 ,并且会像 孩子一样陷入 “原始脑” 的操纵中。这正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如此常见的原因所在。我们应该对不良行为 承担至 少与孩子同等的责任 ,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 长期效 果的 方法。我们对自己以及孩子的行为了解得越多 ,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 就能更有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二、别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
大多数时候 ,小孩子做出的只是 “与其年龄相称” 的行为 ,而 不是不良行为 。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 ,看到那些 蹒跚学步的小宝宝受到 “暂停” 的惩罚,而他们还不具备理解因果 关系的能力 ,真是让人心碎。孩子们有多少次行为不当是因为他们累了 、饿了?谁该为此负 责呢?
三、理解四种错误目 的产生的行为,并以鼓励来回应。
1. 寻求过度关 注 一一只有在得到你的 关 注时 ,我 才 有归属感 。 2. 寻求权力 一一只有 当我说了 算或至 少 不 能由你 对 我发号施令时 ,我 才有归属感 。 3. 报复一一我得不 到 归属 ,但我至 少能 让你 同样 受 到伤 害。 4. 自暴自弃一一不可能有所归属 。我放弃 。
有两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的错误目 的。 第一条线索 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 。第二条线索 当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 ,孩子的反应这些线索能帮助我们 “解码”,让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真正想要 说的是什么。
(“蛮荒世界” 的体 验活动 ,让大人扮演孩子,体验成人和孩子的关系)
四、 做一个 “密码破译员”
理解孩子是在用不良行为告诉我们 :“ 我只是想有所归属”,“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 ,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鼓励并不像很多人相信的那样,是对不良行为的奖励。不是的 , 鼓励会消除孩子对不良行为的需要。
五、目的揭示法
由于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目的 ,目的揭示法是帮助孩子意识 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的一种方法。由于客观和友善很重要 ,因此,在发生冲突时不应使用目的揭示法。当你对孩子们做目的揭示时 ,要在双方心情平静的时候私下里进行 。
孩子们通常会说 :“我不知道 。”你就说:“我有一些其他想法 。你可不 可以让我来猜猜看 ?你可以告诉我猜得对不对“”会不会是 ” 的句式来问问题 ,要 等着孩子对每一个 问题作出回答。““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 ,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 , 并且让我为你忙活 ?” (寻求过度关注)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 ,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 ,你想 怎么做就能怎么做?” (寻求权力)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 ,会不会是你因为觉得受到了 伤害 ,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 ?” (报复)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 ,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 ,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
一旦你知道了孩子的目的 ,你就能够以此为基础来展开讨论 并解决问题。
六、同龄人压力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极其重要
对于十 几岁的孩子来说,同龄人的认可却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而寻求同 龄人的认可也就成为了他们行为的错误目的之一 。与此同时 ,十几 岁的孩子还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个性化过程 。他们正在探索脱离了父母的自己到底是谁 。他们对父母价值观的检验往往会表现为叛逆的行为。这种叛逆极少会延续到 20 岁以后,除非父母对孩子进行控 制和惩罚。
父母要认识 到额前皮层的发育要到 25 岁才会完成 ( 保险公 司有它的道理〉, 因此 ,养育十几岁的孩 子时 ,必须格 外注 意要表达清晰 ,而且不 要妄加猜测 。鼓励 〈在第 7 章会有更全面的介绍〉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就像对 小孩子一样重要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合作的最好途径 ,是以相互尊重 、相互平等 的态度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