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214

2024-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4-5-21 二百一十四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语音整理
本章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最后一句,“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因为鲁迅先生在《孔乙己》里把这句话重复了好几遍。当然,这也让人容易误解这个“多”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孔乙己看来,这个“多”指的是茴香豆,实则不然。
从本章内容上可以看出,作为孔子的弟子,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纵之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但是孔子在这里否认了这一点,而是说自己年少时“贫且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
“太宰”是西周时期的一个职官,常居于国君左右,位高权重,受人尊重。本章的“太宰”,有人说是卫国的,也有人说是郑国的,更多的人认为是鲁国的。实际上通过考证,大概率是吴国的。
因为春秋晚期,吴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逐步崛起,并且有了进一步争霸中原的想法,吴王夫差急于网罗一些经世治国之人才,而孔子当时声名显赫,吴王就委派太宰伯嚭来打听孔子的情况,这是符合情理的。
从时间上来看,孔子在陈国待了三年,这期间子贡先行返回鲁国,受聘于季氏。同时,鲁哀公打算与吴国结盟,子贡与伯嚭应该有过比较密切频繁的接触,两个人私下里谈论起孔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吴国太宰伯嚭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后来逃难到了吴国,逐渐受到吴王夫差的重用,官至太宰。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贪财好色。在鲁吴两国结盟期间,他多次接受鲁国的贿赂。在吴越争霸的时候,又接受了越国的贿赂,让越王勾践重新回到越国,最后导致吴国被越国所灭。所以在《史记》里就明确记载,“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大宰问于子贡曰”,就是有一天,太宰嚭向子贡问起孔子说,“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意思就是你们孔老师是位圣人吧?他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
子贡面对这样的问题,他只能顺着往下说,他找到了一个理由,“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这是老天爷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的。
孔子听说了这事以后,并不认可子贡的说法,并且对于子贡的这种说法进行了纠正。“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太宰知我乎”这里断句,有的人把它断成了叹号,有的人把它断成了问号。我个人觉得问号更为合适,因为孔子并不认为太宰了解他,所以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用了叹号,那说明孔子是认可太宰的观点。所以,我们在这里明确一下,“太宰知我乎”这是一个问句。
我怎么可能是天生的圣人呢?“吾少也贱”,因为我小时候家里穷,所以只能干一些粗活来谋生,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的很清楚,孔子三岁丧父,“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委吏”。“委吏”就是管仓库的小官吏。也当过“司职吏”,就是管牲畜的小官吏。在孔子30多岁的时候,随着他学术上的成就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所以开始步入政坛,担任“司寇”。后来又开门收徒,直到去世。
也就是说,孔子虽然出身比较高贵,是殷商之后裔,但是由于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不得不学习一些“鄙事”来维持生计。孔子是在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 我年少的时候家里贫穷,所以会做很多粗活来谋生。而真正的贵族君子是不会做这些粗鄙之事的。所以“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和孔乙己说的是不一样的。孔乙己关心的是,自己的茴香豆儿不多了,没有办法再分给别的小孩子吃。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太宰、子贡和孔子,他们三个所说的“多能”,含义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太宰称孔子多能,含义就和“圣”差不多,但主要应该是指孔子博学。子贡称孔子为圣人,是说老师的道德学问了不起,无论是“将圣”还是“多能”,指的都是学问。孔子则回避了“圣”的说法,只承认自己“多能鄙事”。孔子在《述尔》篇里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太宰以“多能”为圣,而孔子却认为安人为“仁”,安人又安百姓则为“圣”。孔子既没有认为自己安人,也没有认为安百姓,说不上“仁”,更谈不上“圣”。
所以从这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个性的特点:就是谦虚谨慎。时刻保持着一种低调而踏实的作风。
铎罡 书

李零讲解(摘)

“天纵之将圣”,老天一心要造就的圣人。子贡说自己的老师很完美,不但本来就天生聪明,而且还多才多艺。这个评价不得了。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齐天”,是和玉皇大帝平起平坐。“大圣”是大聪明人。“圣”,本来是后人称美上古帝王的话,相当今语所谓“英明”,只有尧、舜、禹、汤、文、武,才当得起这类头衔。[插图]古人往往用“天纵聪明”吹捧时君,如唐太宗和李卫公讨论兵法,李靖说,“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圣虑天纵,闻一知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就是吹捧唐太宗。

“太宰知我乎”,应点问号。子贡是个能干的人,他以自己的老师多才多艺而自豪,但孔子却并不以此自豪。他听说这番话,马上对子贡说,这位太宰,他真的了解我吗?我年轻时出身卑贱,所以才有这些本事。君子有很多本事吗?没有。这等于间接否定了太宰的推测。孔子认为,“多能”与“圣者”没有直接关系,就他个人而言,不但和高贵出身无关,还正好相反,是少年卑贱所造成。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子贡比孟子早,已经大树孔子,幸亏被老师及时纠正。

孔子从不承认自己是圣人,这不是故作谦虚。他有两个理由:第一,自己无权无势,不可能如尧、舜,当全国人民的大救星;第二,他很用功,但并不认为自己是天生聪明。前一理由,见《雍也》6.30、《述而》7.34、《宪问》14.42;后一理由,见《述而》7.20。这里是谈第二个理由。

人们出于对伟人的崇拜,宁可违背伟人本身的意愿,特别是伟人死后,伟人已无法讲话,谁敢出来反对,将会承受巨大压力。这是伟人的悲哀。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崇拜也是如此。他们读孔子的书,听孔子的话,做孔子的好学生,但在事关孔子名誉的问题上,他们是坚决不照他老人家的指示办事。

华杉讲解(摘)

孔子听说子贡与伯噽的对话,回应说:太宰真是知我者也!不过我不是因为圣人而多才多艺。我小时候家里穷,所以什么粗活都会干!君子需要这么多技艺吗?其实不需要的!

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一定会干具体事。但是君子不是生下来就是君子,总有他的成长过程。而成长中,也和普通人一样,干普通人的活,他一定干得不普通,“多能鄙事”,圣人多能干粗活,因为他不会认为什么活不该我干,而是干什么都能干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