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郑州—山西)
此刻火车还没有开出石家庄,隐约见窗外群山起伏,接开水的时候顺便站在车厢连接处的大窗户边,很美的山,却被浓厚的霾笼罩着,山脚下平整的地上有低矮的房屋坐落。
春末,绿色已成规模,让山多了些生气。郑州虽没有群山,但是今天没有雾霾,竟瞬间有种住在郑州的幸福感。动车时不时穿越隧道,以致不能看山。
这一站,车上来了一群年龄50岁左右的红坎夹,坎夹后印有“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黄色字样,还有几个已经剃度的人,身着尼姑服,口音不识,大包小包手提袋,熙熙攘攘,打破了之前的安静。
车厢又恢复了拥挤嘈杂的状态,又加上腹中空空,又想去厕所,心中不免有些烦躁。旁边驼色上衣的高大男子偶尔小声自言自语,一句也听不到他在嘟囔什么。
这群红坎夹估计还没有吃饭,车一开动,就把大包小包的吃食拿出来,她们一部分人来回走动,分享着豆干、金针菇、包子、馒头、咸菜、鸡蛋,竟羡慕起她们,感觉更饿了,后悔上车之前没有买零食,更后悔刚才没有买下15块钱一包的牛板筋。这会儿倒真是渴望见到扯着嗓子叫卖各种小吃的美女列车员。
胖乎乎肤色略黑的尼姑一边吃着,一边脸朝后给几个红坎夹说:乔家大院在山西,青菜好像不太多。她的笑容意味着山西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实在是饿的无聊,便忍不住问旁边的一个红坎夹,她们来自哪里?
一股浓浓的乡音“我们来自贵州”
另一个红坎夹笑着说“这里的山光秃秃的,不好看,我们贵州的山都是绿树,很大的树,都这么粗。”手不停地比划着。
她们从贵州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到石家庄,再从石家庄坐动车到太原开法会,还要再折回北京开佛法高峰论坛。她们中还有七八十岁的,但是身体都很好,这是她们一直强调的,所以不必担心她们从西南到西北的长途跋涉。
坐在我后边的那个红坎夹,让我读她们背后的“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其他的红坎夹不停的点头,“有些人看到我们背后的字,看都不看一眼,他们不懂,这是大乘佛法”。我们结束谈话后,车厢里最明显的声音就是这些来自西南的贵州音。
还有十几分钟的时间就要到太原了,暂且休息一下吧!